王大湾会议会址丰功园 |
焦予玲
溃乱之敌完全失去抵抗力,在解放军“扎紧”的口袋里,成千的敌人发疯一样四处逃命,公路被挤得水泄不通,田埂上和山脚下,到处都是横冲直撞的军马、被抛弃的辎重武器和四处奔逃的溃兵,解放军的喊杀声、军号声,溃败之敌的哭喊声震动山野。有的敌兵被撞倒来不及站起来,就被人马活活踏死;有的失足掉进山沟,摔得腿断背折;有得滑入水塘,淹得半死不活;还有的陷进没膝的水田泥坑里,举着双手向解放军喊“救命”……时任六纵17旅参谋长、原解放军总后勤部物资部部长宗书阁回忆:“我们打过很多次胜仗,但敌人崩溃到这样的场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解放军的勇猛打击下,敌人成百成百地投降,六纵17旅49团机枪射手王丑一人俘敌105人,缴获手提机枪2部,步枪36支,轻机枪3挺,小炮一门、电话两部;六纵18旅54团一营通讯员马来山一人抓住70个俘虏、缴获两挺轻机枪、24支步枪,两匹战马;司号员刘金才空手夺取一挺手提机枪,俘虏15人,外加一门迫击炮。还有很多负伤的敌人自动跑到解放军战地卫生所,集体投降,要求包扎。高山铺周围的群众,自发地帮助解放军搜捕俘虏,仅李三湾和洪破屋湾的群众,就协助抓捕370名俘虏。到下午2时,战斗结束。
战斗过程中,国民党军出动各种飞机近200架次进行侦察、轰炸和扫射,并空投粮、弹约6吨,但未能挽救40师和82旅被歼的命运,等待“武穴见面”的敌40师师长李振清再也没等到他的大部队,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此役,刘邓大军以伤亡900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师部、三个旅部、五个整团,毙伤俘敌副师长以下 12660人,缴获美式化学炮3门,迫击炮及60炮67门,轻重、手提机枪513挺,步枪及手枪4323支,掷弹筒52个,子弹40万发,骡马172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并击落敌机一架,击伤3架,取得挺进大别山以来外线作战的空前大捷。
刘伯承后来回忆道:战斗解决得如此迅速、干脆,以致当我军带着俘虏离开战场的时候,从武汉起飞的一批敌机,还在高山铺上空投下热馒头、烧饼,来支援他们的部队呢!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主席听到捷报后,高兴地对周恩来说:“高山铺大捷的意义不仅在于消灭了一万多敌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仗打得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已经在那里站住了脚。”
高山铺大捷,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歼敌最多、缴获最多的一次战役。这一时期的豫东南三次作战,张家店歼灭战,岐亭、李家集战斗及高山铺大捷,都是在敌我力量悬殊、供应异常困难、装备和部队减员严重的情况下取得的。
短短的两个月,刘邓大军共计歼敌2个师部、4个正规旅又3个团共计3万余人,并消灭大量地方土顽。至10月末,先后解放的23座县城,几经易手,仍有经扶、立煌、潜山、太湖等10座县城及其他各县广大乡村为刘邓大军所控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彻底站住了脚跟。
此外,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三路大军内外线配合作战,也取得重大战果。四个月歼敌19.5万余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长江、淮河、汉水之间的新的中原解放区,把南线敌军总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调动和吸引到中原战场,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
1947年12月,鉴于围攻大别山之敌占绝对优势,难以捕捉战机,大别山中心区山高路险,不便于大兵团机动作战,刘伯承、邓小平将野战军分为前后两个指挥所,实施战略再展开。刘伯承率领后方指挥所和一纵北渡淮河,向淮西地区展开;邓小平率领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二、三、六纵和地方武装与敌作战。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7个月里,作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47年8月挺进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征实力统计如下: 一纵32357人,二纵31000人,三纵26468人,六纵26322人,野战军直属队6370人,总计南下122517余人。1948年2月末,刘邓大军主力撤出大别山区,留下一批军区部队和地方武装在内线坚持斗争。当时野战军的实力:一纵15363人,二纵11627人,三纵15384人,六纵14280人,野战军直属队3000人,共计59654人。加上留在大别山的部队不足7万人。这组数字,足以说明刘邓大军付出的艰辛、困苦、英勇和牺牲。刘邓大军的指战员用鲜血染红了中原大地,为全国战局由被动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作出了卓越贡献。
百般磨难:充分发动群众,打破敌人军事围攻,重建大别山根据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前,毛泽东主席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第三种是最佳结果,刘邓大军历经艰辛实现了这一结果。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创建根据地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般顺利,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下决心在大别山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大别山是老革命根据地,有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刘邓大军的底子是129师,而129师的底子则是从大别山起家的红四方面军,刘邓大军中的许多指挥员都是大别山人,对于大别山有特殊的感情,适合在此建立根据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宣布挺进大别山后,许多当年从大别山出来的老红军,都眉飞色舞:“到了大别山就等于到了家,这里是老根据地,到了那里群众都会欢迎我们。”家乡在北方的战士一听也很高兴,觉得大别山有群众基础,到了那里就像鱼儿到了水里一样,打起仗来也顺手。
但到了大别山,百姓箪食壶浆、迎接义师的场面并没有出现,相反,更多的是疑惑、惶恐和不安的目光。
大别山地区的确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先后在这里建立过根据地,但由于我党先后进行了四次转移,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对土改积极分子和革命军人家属进行疯狂的屠杀,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一般老百姓也被国民党杀怕了。刘邓大军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并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部队行军打仗,别说靠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
此外,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联坐”,还有各级民团组织,他们不但熟悉当地的风俗民情,还熟悉我军的游击战术,比起国民党正规军来危害更大。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深受民团之苦,特别是伤病员更是大批遭到这些武装的残害。
再则,国民党桂系军队在此长期驻扎,经营20多年,上至师团长,下到连排长,甚至老兵们娶的都是当地媳妇,统治基础深厚。
刘邓大军本身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自离开解放区千里南征以来,部队从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从北方平原转到南方山区,新区立足未稳,又得不到老区的接济,弹药紧张、粮食短缺、医药匮乏,服装破烂。尤其是初到大别山区,敌情严重,作战频繁,部队得不到休整,伤员得不到安置,北方战士吃不惯大米、走不惯山道、不擅长山地作战,在敌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部分人对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艰苦性认识不足,产生了右倾情绪,对在大别山能否站稳脚跟产生怀疑,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因此,发动群众,打破敌人军事围攻,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极其困难,许多刘邓大军的老兵回忆,部队当时简直就像没娘的孩子,感到精神极度痛苦。解放军先后占领的数十座县城不长时间都得而复失,敌军占领根据地后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反动统治,我政权或被摧残,或被迫转入地下,建立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困难重重。
“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这是邓小平不可动摇的决心。为此,刘邓大军“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卓绝的大别山根据地创建中。
要站稳脚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关键有两条:一是打破敌人的军事围攻;二是开展土地革命,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戴,用邓小平的话说,即“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刚到大别山区时,邓小平就亲笔起草了《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以刘邓的名义上报中央军委,同时下发所属部队。
邓小平的韬略有六条:
(一)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之跃进任务,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面控制中原。
(二)实现此历史任务,要经过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发展半年以上的时间。如不大量歼灭敌人和充分发动群众,要想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切勿骄躁,兢兢业业,上下一心,完成每一个具体任务。
(三)应向全军说明,我们有完全胜利的把握。首先有陈谢兵团在伏牛山、豫西、豫南广大地区及山东大军在陇海路南北的互为配合。其次是我当面敌人只有二十三个旅,兵力分散,战斗意志薄弱,此次尾我失败,战略上愈显被动。再次是大别山区有长期的革命传统,且保存有游击战争的基础,我们有许多本地干部。特别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全军上下一致的决心和信心,胜利是有把握的,虽有困难也是能够克服的。
(四)应向全区群众说明,我们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他们的子弟在华北胜利了,壮大队伍了;说明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条件;说明我们决不再走。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
(五)在军事上,我们在最初一个月内,不求打大仗,而是占领城镇,肃清土顽,争取打些小胜仗(一两个团一次的歼灭战)。同时,特别注意引导大家熟悉地形,习惯生活,学习山地仗,为大歼灭战准备条件。但必须了解,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十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我们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任何时候,全军都必须有高度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的准备。
(六)充分发动群众及其游击战争,同我们一块斗争,是实现我们战略任务的决定条件。而我军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军纪,是树立良好的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各级必须专门检查实现,万勿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