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追梦珊瑚》作品研讨会。

《追梦珊瑚》是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之父刘先平的最新力作,是一部描写我国珊瑚礁科考和保护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书生动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们为保护和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既有他们长年累月冒着生命危险考察珊瑚的精彩实录,又有繁育、移栽珊瑚的奇思妙想。书中还附有大量精美图片,展示了多彩而神秘的珊瑚世界,同时也展现了我国海疆特别是南海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作品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力求唤起大众的海洋意识,树立生态道德观念。据悉,该书已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研讨会上同,与会嘉宾就《追梦珊瑚》作品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思想价值、科学价值;创作的时代背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与现状、迫切性与重要性;“大自然文学”所包含的深意;用文学抒写科学和科学家等议题开展了深入的分析和热烈的探讨,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样一部作品的问世具有重大意义。

“情怀、情感、情趣”,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用这三个词概括本书。“情怀,是指刘先平一直呼唤的生态道德。刘先平的情怀四十年如一日,用他一部一部书、用他一个一个脚印、用他一次又一次的探险,给我们的孩子留下了具有独特色彩的属于刘先平痕迹的大自然文学。情感,是指刘先平自始至终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他咬准大自然文学,从四十岁盯到八十岁,这是非常重要难得的情感。情趣,是指本书具备了作为儿童文学应有的趣味性。书中对海洋奇特生物的描写运用了漂亮的文笔,对皇甫晖、小笪等人的细节描写也非常有趣。这样的情趣,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刘先平在八十岁高龄依然有旺盛的创作力,他的智慧和体能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宣传和敬重。”

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则用了“野趣、童心、愿景”三个关键词来评价刘先平和他的新作。郭运德表示,野趣,是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作品中最张扬、最出彩的。他笔下自然风光的粗犷、清幽、险峻,动物世界的野性、凶险、趣闻,以及海洋世界的五光十色,野外科考的艰辛、刺激,展现的都是野趣的心态。童心,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刘先平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充满激情的探险天性;二是在他的作品中,透出儿童般的纯真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认识自然的视角。愿景,是刘先平对生态道德的呼唤和对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公众教育干事柳茵表示,“我们不缺好的海洋故事,缺的是像《追梦珊瑚》这样好的海洋作品。2016年,国家海洋局会同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讲好海洋故事,推动海洋意识大众传播。”柳茵说。

刘先平最后表示,“我在大自然中跋涉四十多年,写了几十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世界,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因为只有生态道德才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