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龙”在息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而又广为流传的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也是我省唯一的一个舞种。
“板凳龙”就是在一条家用长板凳上扎制一条龙,每条龙由三人玩。每—条一种颜色,包括红、黄、蓝、白、黑、青、紫)。另外,由一人或多人舞绣者领着玩。玩的过程中配上欢快而激昂的锣鼓,整个舞蹈热烈壮观。每当喜庆丰收,欢度佳节,不论地边场院,街头广场,或者舞台,都可以玩。
“板凳龙”在息县流传了有百年历史。据县城东大街93岁高龄的老人尹干洲先生讲述,在他童年时代就见过玩“板凳龙”,而且还听父辈们讲述过有关“板凳龙”的来历:百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间,息县城北关外的土地庙里,居住一群被人们叫作“十八穷爷”的贫汉(即要饭花子)。这年风调雨顺,时至灯节来临,全城次街小巷,披红挂绿,张灯结彩,玩龙舞凤,热闹非凡。这群苦于生计的穷爷们,为寻其乐,求得半顿温饱,祈祷来年丰收就讨来板凳一条,两方各系牛嘴笼子和破芭蕉扇,两人一前一后举着凳腿,脸上抹着花脸,嘴里哼着小曲,挨门串户,作为乞讨工具玩了起来。人们看后,无不捧腹大笑,都感别具情趣。但在当时,这只是一个“不像狮子不像驴,有点像牛还没皮”的四不像。后来,经一个当时在旧衙门奉事,外号叫徐大头的文人提议,经艺人们进行革新,将凳子两方扎成了龙头和龙尾,再用竹条捆扎,经裱糊彩绘,制成龙身,由四个人各举板凳的一条腿玩了起来,就这样成了“板凳龙”。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艺人们在不断演出中技艺的提高和发挥,成为现在由三个人玩的“板凳龙”。即:一条板凳三条腿(龙头两条龙尾一条),二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同时总结出,头要稳,尾要活,脚要轻,紧密配合步子匀的要领。在舞的技艺上,进一步摹拟出龙的翻、滚、跳、跃,再配上舞绣球和欢快的锣鼓,成了今天人们喜爱的“板凳龙”。(据印象河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