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武

夏至这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这毋庸多说。如果不懂,你去问各种各样的搜娘百科。夏至这天过后,白昼和黑夜此消彼长,直至冬至,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之后是黑夜和白昼此消彼长,直至夏至。如此再轮回。

如果说想念一个人,夜晚想的是最多的。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至少我是。毫无悬念,我最想念的爹和娘,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当然,如果你做到了“父母在、不远游”,或许你不会和我感同身受。

我成家立业的地方山东龙口,距离老家1000公里,回一趟家要么辗转交通,需要一两天;要么自己开车,昼夜兼程。年龄尚小时,没感觉有多思念父母家人,倒是近几年随着父母年纪老迈、自己生活负担日重,越来越想念他们。套用新华社的话说,“成家立业之后,想家的心越来越重”。其实,最想念的,是老家的人和物,尤其是爹和娘(希望岳父岳母不要吃醋啊,知道你们更辛苦,毕竟我们一家四口时刻在您们身边)。

此刻,夜深人静,当我敲下这些文字时,爹和娘应该已经熟睡。祝他们晚安,做个好梦,不要太想儿子、儿媳和孙子——过不了多久,我还会再回家看望你们。

4月谷雨时刻,应《信阳晚报》总编辑赵恩烽和总编助理黑寅升邀请,考察报商项目信阳毛尖的间隙,回了一趟大学母校信阳师范学院。那种熟悉、那种亲切,那种感动,让阔别已久的思念瞬间化为激动、满足和幸福。

2004年从大学毕业后,除了回校还工行的助学贷款,就再也没有回过母校。主要原因一是自己不才无建树,二是离母校太远——我在渤海之滨山东龙口,母校在千里之外的河南最南部信阳。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混得不好,不忍心让母校老师担忧。谁成想,十多年后,因一次出差,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回到母校怀抱。

母校的老师如同父母,还像当年一样爱自己的学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空着手看望了文学院的院长吴胜刚老师、文学院原党总支书记现校发展规划处处长单刚老师、校党委宣传部部长丁少锋老师、原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现工会副主席周哲老师、原文学院副院长现校教务处副处长范小伟老师、文学院教授王雨海老师以及原校党委宣传部宣传科长王存选老师等。老师依旧是当年那样慈爱,不仅盛情招待我,还让我为2015级本科1班的学弟学妹们演讲(说实在的,真有点难为情)。

母校教育我学知识学本领学成长。大学是我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阶梯之一。我感谢母校的栽培,尤其是老师的谆谆教诲。这一生,如果说我除了父母,可能永远还不清债的就是母校以及母校的老师。当然,包括高中,还有小学(我没有上过育红班,所以谈不上感谢幼儿园)的老师。

高中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因为家穷我想辍学,时任鲁山县第二高中的副校长张志甫带着教导主任、班主任到我家,给我免学费,告诉我只有上学才能改变贫穷,我又重拾了上学的希望,从而上了大学,并顺利参加工作。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难忘,情深意长。除了上文提到的老师,还有很多老师无私奉献,在我人生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夏至以后的每个夜晚,注定对恩师思念的夜越来越长。

参加工作后,认识了不少当兵的朋友。他们转业后,因为军队的经历,倍感亲切,话语投机,进而熟络。其实,毕业这么多年,虽然我身居祖国东部边陲(有点夸张,但事实如此),但和同学校友的联系从未间断。毕业多年,与同学校友再见仍如兄弟姐妹,归来依旧同学少年。

无论在北京,在郑州,在深圳,在苏州,在上海,在青岛,在烟台,乃至留守信阳大本营的同学,给我的除了温暖就是感动。不点名了,难免挂一漏万。此时,我只想说,我亲爱的同学,爱你们!

同学见面,聊聊当前的工作生活,说说当年的趣事糗事,再开怀畅饮一番,那种感觉,就是兄弟情,就是战友情——他们不会嘲讽你现在混得不好,他们不会显摆自己有多牛逼,他们不会对有难的同学敬而远之。当然,这是我的同学,希望你们的也如是。

抱歉,本来是说“想你的夜越来越长”,却说起了感恩。不过,不感恩的人,你会总想他吗?

当然,也有人不常想,但也万分感恩,那就是身边的领导、同事、朋友,还有读者,尤其是那些给你鼓励的人,为你指路的人;还有给你挑刺的人,帮你拔刺的人。

是夜

深沉

一丝轻柔

更是一丝寂寞

灯火

微风中摇曳

点点明亮

也是点点彷徨

他们

麻木地穿梭

那些张望

还有那些忧愁

行者

终不能停止脚步

充满荆棘

还有一次次的磕碰

幸好

一路有你

今夜开始

想你的夜越来越长

(作者系山东烟台报业集团《今日龙口》报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