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然
下了沪陕高速,刚驶出潢川站出口,路两旁特别的景象便映入视线。一排排品相不凡的树木,接连一片造型精巧的盆景……这里便是“花木之乡”——潢川县的白店乡龚营村。
6月的天气,多几分燥热。沿着水泥路,进入村民组。沿途大面积的树木整齐地立在地里,种类繁多,规模可观,连空气里都是树木、草叶的清新味道,让人顿觉丝丝凉爽。龚营村党支部书记王厚明说,我们村耕地面积4900亩,仅花木种植面积就达4100亩。路过丹桂园,村里的会计齐春剑说,到了秋天,香味老远就能闻到。我们就是把花木作为村里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
一个小女孩嬉笑着跑过来。“她是贫困户唐有福的外孙女。她妈妈过世得早,现在跟着姥姥姥爷生活。”齐春剑说。在一片石楠树旁,正好遇见了小姑娘的姥姥王祖琴。她指着栽种整齐的苗木说,以前我的4亩地一直种水稻,后来跟着村里改种石楠、冬青、桂花等苗木,当年就赚了5000多元。王祖琴家不仅种苗木,丈夫唐有福还在帮扶人的介绍下到花木基地打工,合计下来一年一共能挣1万多元,他家在去年实现了脱贫。
闻着花草的香味向村里走去,齐春剑不停地与相遇的村民打招呼。“钓上这么大的鱼?”“是啊,还有更大的呢!”“你家的低保办好没有?回头我帮你交上。”
路上,正赶上前方一辆工程车在村道边作业,村民们笑盈盈地给工程车师傅递上毛巾。“这是在挖啥呢?”“自来水公司挖沟,铺管道。我们马上就有自来水了。”贫困户刘学山答道。王厚明同刘学山打过招呼后说,脱贫致富产业是关键,公共设施是基础,我们正在加紧铺设路水电和通信,让村民实实在在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这话不假。脱贫既要让群众在物质层面有实在的获得感,比如村里先后硬化村组道路5.6公里,通道绿化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盏,建设文化广场2处、文化墙31处,放置垃圾桶26个,新建固定垃圾池9处……还要在精神层面让群众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有劲头和奔头。王厚明说,如今的龚营村,花香四溢,欢声笑语,打牌赌博的没了,乱扔垃圾的少了;游手好闲的少了,跳广场舞健身的多了。红火的景象提升了全村群众的脱贫信心。几天的驻村体验,让记者感受到:扶贫要“扶业”,扶贫更要扶志。扶志就是要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面貌,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每个人有梦想、有追求。
初夏至,木槿荣。看着小姑娘天真烂漫的身影,以及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连续数月工作没有休息的王厚明说,基层工作不容易,也很辛苦。但是,说实话,能够帮村里人办成一点小事,看到他们能享受幸福,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是我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