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璐

作者简介:陆璐,女,汉族,1983年生于辽宁。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水墨人物画创作研究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美术学有关领域研究工作。

【摘要】 荷兰在欧洲地区以其独特的肖像画传统和艺术情境独树一帜,丰富而独特的自画像题材作品成就了荷兰在世界自画像美术史当中的独特地位。其中伦勃朗以其数量众多且个性鲜明的自画像闻名于世,他凭借着自身的兴趣和禀赋,达到了其他画家难以企及的自画像艺术高度。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及不断深化的艺术语言,让伦勃朗的自画像透露出很多关于画家本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对艺术的探究精神。结合画家所处的社会环境,通过展开画家不同时期的艺术角度,本文浅谈在以自画像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上伦勃朗的创作动机和心理变迁。

【关键词】 伦勃朗 自画像 创作动机

一、伦勃朗自画像行为的社会背景

在世界美术史上,将自己作为一种角色融入到绘画中的创作者并不少见,画家时长会将自己的情感、形象投射到作品当中去,以表现当时当境中的切身感受,如拉斐尔、委拉斯等人,都在个人作品中融入个人形象,成为绘画的一部分。但与这些画家不同的是,伦勃朗作为一个坚持情境指引的画家,他一直认为“过生活在意大利的意大利画家,应为意大利题材所感动,而我们生活在荷兰的荷兰人,则应为荷兰题材所感动,而不是来自千里之外的某种东西。”伦勃朗十分注重他所处的社会带给他的影响和变化。从历史上来看,荷兰在欧洲各个国家中,一直保有相对独特的肖像画创作环境,这为艺术家的发挥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氛围。在这种艺术环境当中,伦勃朗在肖像画尤其是自画像创作上兴致勃然,他以旺盛的精力持续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而且每一幅自画像都彼此独立,在表现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显示出各个时期的情境和感受。伦勃朗的自画像带有他艺术生涯和人生轨迹中的各类痕迹,画幅上铺就的是冷暖各异的色调,淋漓尽致展现的是画家自身的心理变化。目前统计出的这位大师的自画像约有60幅,另有铜版画20余幅,素描也有10余幅,伦勃朗在自画像创作上以其坚持和探索,在数量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其他艺术家难以企及的高度。通过分布在各个时期的自画像,伦勃朗直接而又深刻地将内心世界以及他对自身以及周遭环境的理解跃然于纸上,透过表达的各种情绪,他与观众也达成某种情感上的连接:立于画前,正视自画像中的面孔,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画家的情绪透过画中的表情和眼神与我们达成意识上的交流,画家的故事也通过色彩和明暗向我们倾身诉说。

沿着时间的轨迹,伦勃朗的自画像呈现出不同的绘画手法和情绪展现,这种变化让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画家自身的些许成长。观察伦勃朗早期的自画像作品,画家的形象置身于强烈的阳光当中,华服和高昂的情绪相互映衬,我们很容易感觉到画家此时的热烈和明快,一位昂扬的年轻画家正青春恣意。及至中年,自画像上的伦勃朗给我们带来更多个人情绪变化上的印象,一种神秘、超越自然的情绪在画幅上弥漫开来,也不难发现画家年轻时对物质的浓烈表现此时已荡然无存,我们能看到的更多是渐渐浓烈的黑暗和一种仿佛要沉寂到黑暗中的强烈情绪。在一幅幅自画像当中,伦勃朗仿佛想以人们肉眼可见的清晰明确来展现他自身在孤独中的逐渐沉没,他的内心感受涌上他的眼睛、他的脸庞,一层层情绪的堆叠也将深浅不一的沉郁以光影变化投射到我们心上。伦勃朗以一种超脱的方式观察自我,他平静地观察着自己,仿佛像看着一个他不认识的人,这种出离本真的自画像绘画形式从矛盾当中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立体感受。通过这些自画像,我们看到一个少年的成长,一个画家的蜕变,在不断探究和推敲当中,抽离掉浮华和热烈,以近乎执拗的直白和率性将自己完全展现在画布之上。将自己的精神剖开,伦勃朗让我们认识了更本真的他。

二、伦勃朗绘画行为的心理表现

伦勃朗的大量自画像使得我们有机会感受到画家容貌的不断变化,抛开年龄,画家情绪上的表现则带给我们更多对画家立体上的认识。相较于拉斐尔的儒雅、委拉斯的处世态度,甚至梵高的敏感,伦勃朗用绘画构筑了一个立体的自我。这些情绪有源头、有联系,是完整的、全面的,相较于其他画家的一个侧面,这种立体的自我让人感觉更为亲切,也更便于我们和画家取得创作者和观者情绪上的连接。我们感知到画家年轻时的热烈,中年时的沉郁,他的激昂与消沉,甚至于苦楚和痛心不已,都通过绘画完完整整地传达给我们,透过他的双眼,我们也更能体会到一个画家的坚持和不妥协。

从事实上来看,伦勃朗的自画像以画代字构筑起了他人生的自传,即使画家本身并无这样的初衷和愿望,但他的不断累积让我们有机会透过画像认识到一个画家更为丰富的情感和经历。艺术源于内心,在生动的笔触下,画家透过眼神和神态展现出他内心的波澜和宁静,于坚定和执着的追求当中,更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伦勃朗一生起起伏伏,在接连遭受生活的打击后,将更深刻的体验融入到他的画作当中,自画像的创作给了他情感上的依赖,也让沾染画家情感的颜色更加富有层次。伦勃朗的一生有对命运的抗争,也有坦然接受一切后的审视和思考,这些都直接影响和造就了他更为细腻和深刻的绘画风格。

伦勃朗未曾将绘画作为展现自我生命历程的工具,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盛行的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艺术家们以更加关注人的角度来进行创作。在以人性对抗神性的社会氛围下,强调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人的个性和精神,而不是一味地模糊作为人的个性发挥和精神展现。伦勃朗的对人文主义的极力推崇,主观上让他能够以更加自由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看到的真实。他把自己当做描摹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他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伦勃朗观察自己,剖析自己,他在精神和现实当中的自由穿梭使得他可以更加细腻地展现人的情绪。尤其是当他越来越熟悉自己,越来越对自身展现出的情绪上的变化着迷时,伦勃朗更能以细致探究的方式刻画自己的情绪。我们都了解,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有助于认识他人,在个性当中寻求共性,在共性之上理解个性。伦勃朗选择自画像的形式正是因为他体悟到并坚定实践了这一点,他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在描摹自己当中不断实践和丰富着他的学说与理论。伦勃朗在一开始就有描绘自己的绘画实践,在家乡莱登时,他曾画过一幅“披头散发像一头狮子般”的自画像和另一幅“作触目惊心、定睛而视状”的自画像。

伦勃朗的自画像创作是他在艺术探索中的一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在创作语言以及表现载体上,他并没有局限在一个领域,而是从多方面汲取灵感和力量。在早期,伦勃朗就极为关注自身的情感和精神变化,他也乐于将这种内在进行外化,展现在画布之上。随着对理论以及实践的研究深入,伦勃朗会有意展现出自己富有戏剧化表现力的一面,并且角色之间彼此又相互独立。以一个主导者的身份,也以一个表演者的身份,伦勃朗深入挖掘出不同侧面角色的情绪内涵,建立在艺术表现之上,将这些难以明显察觉出的变现展现在来。用形式与角色相结合,伦勃朗建立起来的这种沉浸式的创作体验,在完善画家本身创作概念的同时,也更为深刻剖析了画家和他的创作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

和同时期的画家相比,伦勃朗抛开了当时社会一贯倡导的对繁复华丽和宗教精神的过渡表现,而更多地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并将这种能代表人性的特点外化到艺术表现上。虽然按照艺术划分,伦勃朗归为巴洛克画家,但是他创作风格的细腻更多是在突出任务情绪的层次上。由表象转为关注内在,由表现神性转为表现人性,伦勃朗为后世的画家做出了表率。他在极力探索人性并加以实践的过程当中,以凝练的艺术手法去除掉浮华,每一笔都为刻画任人物的情绪而作。在倡导人性与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下,伦勃朗以超出过往艺术形式的创作风格揭开了人性魅力的一角面纱。 

【参考文献】

[1] [美]房龙, 著. 伦勃朗全传[M]. 王逸梅, 等译. 东方出版社, 1999.

[2] 金淑芳. 伦勃朗的艺术与人生[J]. 艺术评论, 2010, 09: 79.

[3] 钟涵. 伦勃朗艺术的价值[J] 世界美术, 1990,01: 27.

[4] 温晓泉, 苏天赐伦勃朗与他的自画像[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1989,04: 63.

[5] 史作柽, 著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09.

[6] 肖骥波. 伦勃朗的肖像画简论[J] 美术观察, 2006,6: 115.

[7] 曹星原. 摘去伦勃朗的“金盔”者——阿尔珀斯及其美术史研究方法[J]. 新美术, 1991,0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