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信阳专电(记者 周涛)1947年8月25日,刘邓首长率六纵一部解放淮河北岸重镇息县县城;两天后,刘邓大军主力越过最后一道天险——淮河,实现了战略反进攻的任务,跃进大别山……为了回顾这段历史,感悟那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城,5月27日,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经的4省9市党报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组来到息县。

上午,一走进息县渡淮广场,便见一座极具红色文化气息的刘邓大军战斗的雕塑。简短的启动仪式结束后,记者们向刘邓大军渡淮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并祭扫了无名烈士墓群。“15岁、16岁、17岁……还有成千上万来不及留下名字、家乡、地址的人,在血与火中慷慨赴死。”在几座烈士墓前,记者们纷纷感叹。

在刘邓大军渡淮渡口处,记者们看到,宽阔的河面上水流不那么湍急。“当年,刘邓首长先是让李达去探问,乡亲们都说要涨水,过不了,刘伯承那晚自己去试了水,水深在脖子下。那晚刘邓大军刚渡过河,水就涨了。”息县县委宣传部部长余金霞告诉记者们,刘邓大军渡淮留下许多例如“将军试水”的传奇故事,为息县留下了红色的文化纪念,这一纪念也成为今天息县刘邓大军渡淮广场的缘起。

在广场上,记者注意到,一些工人还在做周边的建设工作,宽敞的纪念馆正待开馆。“广场及纪念馆建成后,将成为息县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标志。”余金霞介绍说,“与此同时,位于息州森林公园内的马援广场、息夫人纪念馆两个景观工程基本完成建设,赖氏文化产业园项目主体工程叔颖公陵园也已竣工,息县的文化旅游可谓风帆正举。”

记者手记

做活文化旅游“大文章”

早在2009年初,息县便着力论证宣传“天下第一县”的历史文化。随着“天下第一县”越叫越响,息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重建典型性的文化古迹成为当务之急。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句话,“文化资源不会天然地变成文化产业优势,只有进行观念的变革、思维的创新,息县的文化产业才有发展希望。”

息县文化旅游正处于百业待兴的势头,本着“立息县文化之根,扬息县文化之魂,塑息县文化之形”的理念,他们正努力使龙头旅游景点,带动后续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扩大息县文化的张力,推动息县文化旅游迈上新台阶。

相信要不了多久,一座文化旅游强盛的县城将在豫南崛起。

编后语:

截至5月28日上午,纪念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70周年沿线城市党报联合采访在信阳圆满画上了句号。石家庄、邯郸、长治、安阳、鹤壁、濮阳、菏泽、济宁、信阳,20天以来,四省九市的每一个刘邓大军当年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都有联合采访组记者的足迹。

一路走来,数百篇立体生动展现刘邓大军精神内涵的稿件,几千张反映各革命老区发展变化的现场图片,记者们通过见闻和相关人物的采访,挖掘报道感人故事,时而将读者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时而向读者展现老区人民的奋发有为。

一次联合采访的结束,是再次挺进的起点,我们将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教育激励作用,筑牢理想信念基石,为迈上新台阶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