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泽琴正在缝制香包 见习记者 李 倩 摄 |
小外孙正在看王秋菊包粽子 本报记者 郭晓雨 摄 |
儿子挂着自己亲手做的蛋兜 本报记者 郭晓雨 摄 |
“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喝雄黄。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虽然端午节年年过,但年年都会有点不一样。这个端午节,看妈妈们包爱心粽,一家人其乐融融;看手工达人编织“潮”蛋兜,祈祷孩子平平安安;在传统香包的制作中,体会节日的浓情惬意。今天,在本报记者的带领下,一起来探访就在我们身边的端午味道。
老信阳人的传统味
包粽子 煮鸭蛋
信阳消息(记者 郭晓雨)“用绳子绑紧的时候,要先绑紧锥角的一边,然后再跨过锥角,绑另外一面,这样交叉绑上两三圈,粽子就结实了。”昨日,家住浉河区张李湾的王秋菊在家忙碌起来,锅碗瓢盆里摆满了红枣、糯米等新鲜食材。只见张女士一手拿着洗净的粽叶,一手用勺子把食材按照均衡的比例舀入粽叶内,动作十分娴熟,且包好的粽子个个形状大小无异,整齐划一地码放在桌子上,让人不由食欲大开。
王秋菊是地地道道的信阳人,说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景,她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每到端午节前后,家里的老人就开始忙活包粽子,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时食用。“到了端午节那天,我妈妈就会早早起床,煮粽子、鸡蛋、鸭蛋和蒜瓣,我一起床就可以吃上甜糯糯的粽子,就着冒油的咸鸭蛋,别提有多幸福了。”王秋菊说,中午妈妈还会做上一大桌子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虽然我家吃的粽子数量在减少,只有四、五口人过端午节,但我也坚持自己包粽子,包好了给小外孙蘸着白糖吃,别提他吃得多开心。”王秋菊说,“有了外孙后,我希望孩子和我们一样,喜爱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并把这些习俗传承下去。”
随着端午的临近,王秋菊也在准备着端午当天所用的食材,“端午节那天,我们和女儿、女婿、亲家们团聚在一起过端午,我准备了一桌有特色的饭菜,大家围在一起吃吃喝喝,既热闹又温馨,这才是过节的样子。”王秋菊笑着说,“很期待端午节全家人团聚的时刻。”
将浓浓深情献家人
手工香包
信阳消息(见习记者 李 倩)戴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如今会做传统手工香包的人越来越少。昨日,在浉河区南京路街道同乐社区居民吴泽琴的家里,她正在手工缝制香包,为家人带去浓浓的端午深情。
记者在吴泽琴家看到,桌子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绸布、彩线和亮晶晶的珠片。说起缝制香包的秘诀,吴泽琴告诉记者,先用硬纸板或者报纸,剪出自己想要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等,再按照硬纸板的形状剪下相对的两片布,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最后翻过来,塞入棉花和香料。将最后一边缝合,再加上珠子、线绳等装饰物即可。
52岁的吴泽琴一针一线缝着自己设计的香包。“每年我都会自己手工缝制几个,送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吴阿姨说,老年人戴香包可防病健身,小孩儿佩戴香包有驱瘟避邪之意。
“做香包不仅要求针线活儿得精细,而且香料选配也是非常重要的。”吴泽琴说,她所选用的香料都是自己到药店里精挑细选的,配的是檀香、八角、茴香、麝香、苍术、甘草、艾草、肉桂等十几种中药,能够起到杀菌提神、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不一会儿工夫,通过吴泽琴的巧手,四五个颜色各异的香包就做好了。“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佳节,它的民俗民风需要得到发扬,自己亲手做的香包送给家人朋友,虽然不值钱,但是包含了我的一片心意。”吴泽琴笑着说。
吃蛋吃出新花样
金鱼蛋兜
信阳消息(记者 郭晓雨)端午节吃鸡蛋,如同吃粽子一样重要,吃蛋吃出新花样,也成了孩子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的“必备项目”——用彩色网袋将鸡蛋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逢凶化吉”,90后们把五彩丝线编织的蛋兜经过改良,成了端午节里的“潮”玩意儿。
“‘六一’加‘端午’,这样的礼物送给女儿是不是高大上?”昨日,90后徐女士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给女儿买的端午节礼物——金鱼蛋兜。徐女士告诉记者,“端午节那天,把煮好的鸭蛋放在蛋兜里,挂在女儿脖子上,愿她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徐女士说,这是她从一个爱好针织的朋友那里买的,记得小时候到了端午前后,外婆总会买上五彩丝线,为她编织出五彩的蛋兜,这是她童年最喜欢的小礼物。“小时候,每到端午都挂着蛋兜去上学,现在好多年都没见到了。前两天看到朋友做的‘金鱼蛋兜’,感觉特别亲切,就买来送给女儿。”
徐女士的朋友小高也是一位90后妈妈,热爱手工的她本来只是想在端午节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潮”玩意儿,谁知晒到朋友圈引起了那么大反响。“我喜欢手工,想着端午要到了,我就做了个‘金鱼蛋兜’,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呢。”
记者采访了信阳师范学院历史系纪昌兰博士,她告诉记者,端午节的民族传统习俗如送蛋、挂蛋兜的习俗已延续两千多年。“这个习俗在南方会比较多一些,因为蛋的形状象征幸福和圆满,所以有祈求代代平安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