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河南濮阳专电(特派记者 周涛) 在濮阳市台前县新城区南约2公里处,有个黄河渡口,它见证着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5月17日下午,由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径的4省9市党报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组走进濮阳,来到这个被称为“将军渡”的地方。

“将军渡”是当地人对其亲切的称谓,实为孙口渡口。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以台前孙口为中心渡口,强渡黄河天堑,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70年过去了,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团结,浴血奋战凝成的渡河精神,已成为台前继往开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源泉。”在采访过程中,台前县县委书记常奇民告诉记者,“如今,这块红土地血脉深处传承的那种激越豪情,正以另一种方式,点燃台前县决胜贫困的激情岁月。”

在城关镇赵楼村精准扶贫就业基地,记者看到,40余名村民在忙碌着加工藤椅。陪同采访的城关镇副镇长杨秀红告诉记者,就业基地主要从事藤椅加工,产品出口欧美国家,提供就业岗位82个,安排贫困人口44人,人均月工资1500元。

在采访中,常奇民介绍的又一项数据令记者们欣慰:2016年以来,全县新建和改扩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124个,综合性产业扶贫基地18个,“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小区50个,标准化扶贫养殖小区24个,带动贫困群众8020人就业,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

70年前的今天,将士们枕戈待旦强渡天堑,村民们奋勇支前。如今,台前儿女又以昂扬之势,奔跑在一条符合台前实际、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上。

记者手记

发扬奋斗精神 踏上新征程

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期间,台前人民全力支前,沿黄河村庄组织水手2000余人,冒着敌机的轰炸,运送大军强渡黄河。全县有1.2万名青壮年先后上前线,出动担架2000余副,大小车660余辆,牲畜1200余头,奔赴于炮火纷飞的鲁西南战场,抢救伤员,运送军粮。

70年过去了,在台前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老区人民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如今的台前,已经形成了以现代工作为主导,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工、商等各业全面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重温历史,勿忘过去,发扬传统,开创未来。经济的振兴改善了民生,全县人民正踏上新征程,告别贫困,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