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红

走路于我来说,已不单单是一种爱好和习惯了,甚至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坚守,一种与自己灵魂对话的历程。爱上走路,大约是在五年前,那时儿子还在上初中,晚上在家写作业。给儿子准备好一切后,我便悄悄地下了楼,先在小区院内走,起初在走的过程中,往往感觉到一种单调、寂寞,后来走的时间长了,越发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皎皎皓月下有微风吹来,树上归巢的鸟儿在相拥深眠,一只白色的流浪猫卧在废弃轮胎上眯着眼睛打盹,小区一角不知被谁开垦为菜园子,红的西红柿青的小辣椒随风摇摆,还有躲在草丛中不知名的虫儿在浅唱低吟……,忽然就想起了顾城的一句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白天不懂夜的美,夜行,是如此令人心醉。

及至儿子上高中有了晚自习后,就越发爱上了走路。有句话说过:要么读书,要么走路,总有一样在路上。恰如喜欢读书一样,一动一静,却都给予人心灵深处的愉悦。于是走的范围越来越大,行程也越来越长,沿北京南路到浉河公园,过关桥,越申桥,一路浉河水微波荡漾,凉风习习;沿八一路过关桥,下河堤,登茗阳阁,一路游人如织,处处皆风景;天色尚早时候,临河远眺,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意境,甚至还能看到红彤彤如鸭蛋黄似的落日跳跃着、一寸一寸消失在远处山峦之中,走在西关老城墙脚下,耳边仿佛响起号鸣马嘶声,那留下的残垣断壁静默不语,似在述说着千年的沧桑;走在民族胡同,岁月更迭与信阳的发展变迁仿佛把你带回时光隧道,与脑海深处的古城记忆交织碰撞;走在倒垂如瀑布的一棵棵柳树下,仿佛触摸到古人“祖席离别,长亭别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怆情怀,更兼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依依惜别……走的路上,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蕴含着灵秀,不断带给自己惊奇与感动。

于是,也常会在走的过程中,老夫聊发少年狂,会开启手电筒饶有耐心看一只知了是如何破土而出爬到树上完成蜕变,会倚树独立看石榴花是如何在寂静的夜色中悄悄而又恣意绽放,一条拖着黏丝的鼻涕虫又是怎么不知疲倦地在树上缓慢爬上爬下,还有那只异常妖娆美丽的小蓝鸟如何从树上掉下,又被轻轻放回了鸟窝……,更可贵的是,在走的过程中,又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走友,男女老少皆有,更平添几分欣喜。走路,带给自己无数的小确幸,越来越感受到内心趋于平和与澄静,也许,简单的生活才是幸福所在。平地永远比高山更伟大,因为它让你更脚踏实地,走的更加坚实。在不惑之年,通过读书和走路,找到灵魂栖息的家园,在途中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