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建立县制以后,在淮河南边有个叫“姬围孜”的地方,住着一个叫姬家良的老汉和妻子米氏,两人以种田为生。
这一年,姬围孜一带旱灾加蝗灾,庄稼颗粒不收。眼看着姬家粮食吃完了,只能出去要饭逃荒,二人不知不觉来到了淮河边。谁知家里干旱,上游倒是洪水泛滥,过不去河,他们只能望水兴叹。
这天,天已过午,姬家良夫妇也走乏了,就在淮河岸挖了些草根,拣了些老菱角充饥,又扯了些苇草苇杆搭了个“观音合掌”式的窝棚。
谁知窝棚刚搭好,就见一伙土匪带着掠夺来的牛羊和财物席卷而来。土匪也要过淮河,看见水大,只好在姬家良的窝棚处扎了营,他们夫妇也被拉去给土匪做饭。土匪们宰杀牛羊,一阵忙活到饭好。
正吃到半饱时,突然一个哨兵急报,另一大帮土匪向这里奔来,正是这帮土匪的仇家。这帮土匪急忙收拾财物向东沿淮河逃跑了,遗留下牛皮、牛骨头。
姬家良两口也算因祸得福。他们打开牛皮,只见在牛腹部皮上还有一大块没被土匪剔下来的牛肉,肉质松软,这就是最早的牛肚绷子。另外还有一口支在石头上的大锅,十来斤米、一小袋盐和两把剥牛的钢刀,被牛皮盖在下边。夫妇俩反正是逃荒,就决定留在那里住几天。于是两口就地取材,找了些姜蒜和辣椒,炖了一小锅牛肚绷子。牛肚绷子炖熟了,那个香味,别说饥饿难耐的逃荒人,就是饱食终日的大佬们也会垂涎三尺。
第二天,他们又用石头砸碎牛骨,炖了一锅牛骨汤。就这样在淮河岸边折腾了几天。这一天,姬家良猛想起他有个外甥前几年来信说在义阳经商,决定投奔外甥去。夫妇二人沿淮河向西一边打听一边要饭,渡过竹竿河,又沿淮河西行来到仁顺(今信阳市区),找到外甥。姬家良的外甥杨明旺见舅舅来了,喜出望外,立即将舅舅、舅母安排在东厢房住下,对他们的照顾细致有加。姬家良夫妇也就帮着外甥打理生意,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时间久了,姬家良夫妇觉得老是在外甥这里也不是个法,就想着自己能做个什么买卖。外甥杨明旺猜出了舅舅的心思,几个人一合计,舅舅唯独对淮河边吃的牛肚绷念念不忘,说息县当地产黄牛,肉质好,要开个牛肉馆。
当时仁顺城里开饭菜馆的很少。姬家良夫妇就在外甥的资助下开了一个牛肉馆,并从息县买了头三年龄的黄牛。牛肉菜馆开张了,而店中的招牌菜就是清炖牛肚绷子,夫妇俩还给这道菜起了个别致的名字叫“土匪牛肚绷”,以纪念那苦难而又难忘的河边经历。
姬家牛肉馆的土匪牛肚绷渐渐成为当时仁顺城里食客们的最爱,菜馆生意兴隆且长盛不衰。
后来,清炖牛肚绷这道菜慢慢流传开来,在义阳、息县、光州等地成了各大小餐馆的招牌菜,也成为信阳人最喜爱的特色菜肴之一。(屈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