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宋元时期,饮茶之风鼎盛,品饮艺术也迭有创新,于是,出现了“斗茶”雅趣。当时上至宫廷,下达民间,斗茶习俗普遍流行。

斗茶,又名“茗战”“点茶”,即通过烹制品尝茶叶,比赛茶的质量和烹茶技艺。斗茶时,参赛者相约到某个地方,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茶叶拿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水沏好,然后轮流品尝,比品种、比做工、比烹茶用水、比茶叶的香色味形,以及比茶叶的出处、有关典故和斗茶者对茶的特殊见解等。而赢家的产品,可充作“御茶”进贡,献茶的人也可以升官晋级。所以,一些权贵豪门、贪官污吏,为了博取封建帝王的欢心,极力参与并鼓吹斗茶,使这种风气愈演愈烈。

蔡襄是宋代茶人,著有《茶录》,他当过福建转运使,在全国最大的采制茶中心北苑监制作过贡茶。他与苏东坡是好友,一次,两人斗茶,蔡襄拿出最好的茶,用的是惠泉水——当时最好的水,因此“战胜”了苏东坡。后来,苏东坡反复思考,最后从唐又新在《梅花笔谈》中得到启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仅八分耳。”苏东坡按此理,就使用天台竹沥水,结果终于“斗胜”了蔡襄。何故?因竹沥水出于天台山高岩,寺僧破竹接取,经过竹筒沉淀、过滤,并在山涧吸取新鲜氧气,水洁味甘,非常鲜美。

至于如何斗茶,宋代唐庚的《斗茶记》一书,叙述得比较详细,并提出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贵,新茶配活水,方可相得益彰。

到了元朝,斗茶已深入民间,成为一种习俗。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曾画过一幅表现斗茶场面的《斗茶图》。画面上四个人,每人身边放着一副盛着茶具的担子,其中一人双袖卷起,持杯、提壶,正在将茶水注入杯中,旁立两人,双目凝视演讲者,作倾听状,准备随时发表高论。画面描写得真实、细腻,栩栩如生,使人如临其境。

北宋范仲淹给朋友章岷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写出福建茶叶采制之精细,歌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蕾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接着,范仲淹对斗茶的起因及斗茶的情景,在斗茶中对茶的质量、烹茶技艺等作了剖析:“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斗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时对煮茶用水的选择,以及对茶味、茶香都非常讲究。斗茶的争奇斗美,胜者喜气洋洋、输者羞耻万分的场面,在上述之诗跃然于纸上。范仲淹的《斗茶歌》最后写道:“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可见,当时斗茶已到了狂热的程度,斗胜者,不但获得佳名,还可以赢得珠玑满载而归,难怪连山民、女郎也热衷于斗茶。(据《韶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