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对好茶始终如一的品质追求。图为炒茶师傅用传统工艺制作信阳毛尖。 本报记者 周 涛 摄

本报记者 周涛

芳菲四月,茶乡信阳春意正浓。

当日暮西沉,农家小院里炊烟袅袅,闻着扑鼻而来的茶与饭的香味,听着村民、游客爽朗的笑声,看着茶山下一座座别具风格的小洋楼,不得不感慨:是茶绿了信阳山,扬了信阳名,富了信阳人!

“十三五”期间,信阳茶产业明确了发展目标:形成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茶叶产业化集群,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力争把信阳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生态茶区、中国中部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把打造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作为落脚点,不得不提一个词——“茶+旅游”。所谓“茶+旅游”,就是集文化品位、田园风光、生态环境、市井风情、社交娱乐于一体,将饮食起居与赏心悦目的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

“茶+旅游=经济”,如何做好这道加法,信阳人有太多的想法:塑造“山水茶乡、生态信阳”,实施农村精品旅游路线和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培育,突出茶乡游;坚持茶叶规模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多元化开发、茶艺表演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做深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茶乡美起来,让乡亲富起来!

在城市建设中,信阳一直不忘围绕“茶”做文章,建设了茶之韵广场、茶文化一条街、信阳茶坛、郝堂茶人家等一批茶文化旅游项目。全市茶楼、茶馆、茶社、茶店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各类茶艺馆有300多家。另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茶博物馆、主题公园和主题酒店,打造“信阳毛尖十大庄园”,深度展示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茶馆、茶产品,推动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两者融合发展……

一系列举措让“茶”深入人心,让“茶”成为全国各地的客商慕名前来的理由。

城市建设有规模了,县(区)、乡镇(街道)的建设更不能落下。四月,在浉河区,无论是在浉河港镇,还是在董家河镇,所到之处满目苍翠、处处留香。品香茶,赏美景,成为信阳市民和很多外地游客首选的游玩方式。

以浉河区为例,在促进茶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积极发展茶产业新型业态,引导茶产业与包装、机械、旅游、文化、教育、金融深度融合,发展个性定制、加工体验、资本运作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延伸茶产业链条。围绕环南湾湖百里茶廊,以生产极品信阳毛尖的十大名山头为基础,浉河区挖掘茶文化、茶故事,精心编织演绎茶歌茶剧,设计好茶文化休闲旅游路线。

在信阳,说起茶产地,有两个地方不得不提——浉河港镇和董家河镇。浉河港镇形成了“两潭一山一寨( 黑龙潭、 白龙潭、 四望山、何家寨)”为主的信阳毛尖产地,全镇现有茶园面积10多万亩,年产干茶可达240万公斤,产值2.4亿元;董家河镇将茶产业资源与五大名山头风景区、车云山千佛塔风景区、九瀑水寨风景区等自然、人文资源相融合,以茶为媒构建“茶文化+茶旅游”特色旅游圈,培育茶乡经济新的增长点。

浉河港镇和董家河镇积极加快推进茶叶产业集群建设,吸引茶企落户,壮大产业集群;深度推进茶具、茶书画、茶工艺品和茶套餐等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打造以茶文化展览、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体验中心,打造特色茶旅游品牌;强化新型农村社区生态建设,完善社区地表绿化、水系净化、广场美化、楼房亮化,打造生态宜居新环境;积极推进家庭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家乐的生态环境改造,打造集农场体验、生态观光、山庄休闲于一体的综合“茶旅游”模式;在产茶乡镇建立茶文化旅游服务机构,充实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整合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茶产业向茶休闲、茶养生、茶旅游等领域拓展。

细看两地茶乡发展规划不难发现,“建设生态茶园,扎稳茶旅游根基;加强生态治理,优化茶旅游环境”,已成为融合特色产业,推进“茶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美丽茶乡日新月异,不知从何时起,“走,去茶山!”也成为四月信阳最常听到的一句问候语。

对于游客而言,来到茶山观美景,亲自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动听的山歌、观看茶艺表演,是茶乡游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体验。浉河区各产茶乡镇生态茶园、茶文化体验园有数十家,每到节假日都会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观光团。

他们在此采茶、炒茶,为茶乡开辟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逛完了茶山,看完了美景,吃顿地道的信阳农家饭也是茶山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今在茶乡,每走不远都能看到一些“农家乐”。他们的食材大多是自家种的,或者从周围乡亲家收购的,生意火爆。

“茶乡一路好风光,房舍俨然林果芳;四海扬波馨世界,名流高士品茗香。”一位外地游客曾在茶乡信阳留下这样的诗句。一直以来,信阳突出“茶”特色,用“茶”为城市打造了鲜明的个性魅力,“茶”让这座城富了起来,让乡亲们富了起来。正所谓:穷山变成生态园,村民打工不出山,农家小菜引客来,茶都人民乐无边!(下篇请看《一条渠道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