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元
记得在我入党的时候,学校组织部老师找我谈话问: “你入党为了什么?”我很套路地回答了一个自认为无比正确的答案:“为人民服务!”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孩子,希望你真的能做到。”谈话结束之后我也在想,其实我还有话没说,入党更多的可能还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有个好生活。共产党员嘛,我当时更觉得这是一个荣誉称号,是一张光灿灿的名片。现在想来,那时还不算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钱伟长教授生前对毕业生说过一句话:“孩子们,国家之忧,民族之忧,百姓之忧,你们是否放在了心上?”斯人已逝,余音依然令人动容,想到钱老的教导,我问自己,是否心中真的装下了前辈的嘱托?再次问自己,我入党到底为了什么?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做?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沂蒙山腹地的一个小村子——张家泉村,一个偏远、多山又果树繁茂的小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出了全国首位“时代楷模”朱彦夫,他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17岁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伤愈后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克服重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让全村逐步摆脱贫困,过上了温饱殷实的好日子。有位村民这样评价他:“他是俺们村的好党!”在这里不去讲他经历了怎样惨烈的战斗变成了重残之躯;不去讲他怎样无私忘我倾力造福乡里;不去讲他怎样接贫济困帮助村民;也不去讲他怎样用残缺的躯体演绎极限人生。单单老百姓的这一句质朴评价就是对一个合格共产党员最好的诠释了。
我曾经想了很久,如朱彦夫这样的人,如果躺在功劳簿上过一辈子,没人会说什么,何苦为了别人过好一点儿再去受那么多的苦呢?后来我读了一本书,叫《信仰的追问》,作者是一名红军后代,曾与重病的老父亲有过一场关于信仰的对话。
“爸爸,您在养病,可您的大脑没有休息,在想什么?”
“我在想,去马克思那儿报到的时候该说些什么。”
“您怎么回答?”
“信仰。我相信共产主义。作为战争的幸存者,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说一千道一万,最应当留下的是报答,报答共产党,报答老百姓。”
老先生在弥留之际,再也发不出声音,用唯一能够活动的右手颤颤巍巍的在写字板上留下了歪歪曲曲的五个黑疙瘩“共产党万岁”。
老先生过世后,儿女们用吸铁石在老人家的骨灰里吸出了被他的血肉包裹了70多年的6块弹片。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细读党史,我想,我们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困难、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信仰坚定的党员干部。正是这一个个“健康细胞”,撑起了我们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伟大事业。其中,有逼上梁山的贫苦农民、工人,也有自愿选择革命道路的社会精英。他们都是那时中国仅少数,可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一群人。但是,他们却抛弃了优越的生活,年轻的生命,以往的地位,甚至是自己的孩子,毅然选择另一条道路。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他们坚信,选择的这条路能使中国摆脱贫穷与落后,让更多的人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后,他们做到了,这就靠信仰,靠党员的模范行动说服人、激励人。
革命前辈的汗水和血泪换来了和平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唯有勇立潮头,继承信仰,打造精品,争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