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理条 |
展示新茶 |
介绍获得的荣誉 |
与客户沟通 |
指导炒茶 |
人工杀青 |
本报记者 周涛 文/图
四月初晴的黑龙潭村,繁星般的茶树散落在被层层薄雾笼罩着的山水间,显得格外美丽。在这个富饶的山村里,只要一说到制茶师周祖宏,无人不识。今年65岁的周祖宏,是周氏炒茶家族第四代传人,凭着一手炒茶绝活,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信阳毛尖茶采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来到位于天心寨与擂鼓台中心位置周祖宏的家,他正忙碌着手工炒茶。“现在一般都是机器炒,我炒这些是应客户的要求。”周祖宏一边娴熟地理条,一边告诉记者,手工茶是个体力活、苦力活,做出的茶叶喝着口感好,香度高,条形稍微差一些。
周祖宏自幼生在茶山,长在茶山,他目睹了父辈们炒茶的艰辛,制茶技术落后,茶叶价格低,茶农收入微薄。为此,高中毕业后,他便立志做好生态种茶、精心制茶。那些年,他白天站在炒锅边看师傅们怎样炒,晚上就用不好的茶叶自己比划着炒。没几年,周祖宏终于由一个炒茶工成长为具有全能炒茶技术的制茶师,并总结出“杀青要到位,揉捻要均匀,理条靠手感,关键在火候”的制茶秘诀。
走进周祖宏家的客厅,墙上挂着的一些奖状和奖牌格外惹眼。1998年夺得杭州国际茶博览会金奖;2000年第九届中国信阳茶叶节上被评为“信阳市十大炒茶能手”;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民间(制茶)工艺美术大师”。周祖宏说,他最喜欢的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自1985年茶园分产到户,周祖宏分到了20亩茶园,加上自己后来又开垦的,如今他家有70多亩,每年他都要请五六十名采茶工。“我带过的徒弟都有一两百人了,其中大徒弟和二徒弟都是我的女婿。”周祖宏告诉记者,由于年纪大了,手工茶又供不应求,他只好又请了几名炒茶师傅。他说,炒了大半辈子的茶叶,对传统信阳毛尖采制有了深厚的感情,他有信心和劲头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弘扬、传承,世世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