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维 余江 陈俊宇

“说起种地,你得开动脑筋,还得相信科学……”4月1日上午,笔者走进息县项店镇百惠薯业专业合作社见到张德时,他正笑呵呵地和大家分享他的“种地经”。

1987年,张德高考落榜,自己协调着承包了十来亩地。按照书本上说的,尝试在塑料大棚里进行温室水稻育秧。当时村里的庄稼“老巴式”见到都笑说:“这孩子是念书念傻了!”可当年他“温室育秧法”育得的秧苗很好,赚了5000多元。5000多元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却没有满足下来,而是全拿来“折腾”:又承包了50亩地,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折腾”。

“咱那儿农民都是手把青秧插满田,可人家早用上了抛秧技术;我一人一天顶多插一亩秧,人家一天能抛七八亩,人还不累!”一次张德在温州的学习让他大开眼界。返乡的张德一下子准备了1500亩的抛秧秧苗。然而,无论如何“打保票”,却少有人愿意购买他的秧苗。

他只能把自己的地做试验田,半年后,亩均增产150公斤。第二年,不仅他培育的6000亩抛秧秧苗被抢购一空,500亩“试验田”也被正式命名为当地“万亩水稻盘育抛秧育苗基地”,他把这种抛秧法称为“懒汉种稻”。他也成为当年的“全国种粮大户”和“河南省劳动模范”。

从几十亩、几百亩,到现在的几千亩,张德流转承包的田地越来越多。2012年,在县总工会支持下,成立了“张德劳模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室”。有了工作室,自然得为乡亲们干实事儿。“最多时我成立了4个施工队,每队十来号人,施工的内容就是帮大伙儿建育秧基地。”张德说。

他还自筹资金130万元组建了薯业专业合作社,每年生产的10多万公斤纯红薯粉条,远销湖北、湖南等省。2016年上半年,他在自家的房上又加盖了一层大教室,买来电脑、投影仪,各种养殖、种植资料和光盘,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场所,隔三岔五组织学习。除了自己登台传经授宝,张德也请农业专家义务授课。

张德如今已经在郑州买了房和汽车,但他还是让在河南农大上学的二儿子学了农产品制作与加工专业。“前些天他去湖北农村考察,人还没回来就给我打了电话,说他想自己先包两千亩地种,真大气呀!我喜爱的种田后继有人了!”谈起儿子,张德眉开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