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蝉联全球汽车消费第一大国,但汽车投诉量却在水涨船高。在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通报的2016年汽车投诉中,共收到受理汽车产品(含零部件)投诉15247件,投诉解决率为78.84%,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848万元。按投诉性质划分,汽车售后服务、合同争议、质量投诉位列前三,三者总和超过投诉总量的70%。
售后服务是汽车投诉重灾区
根据全国消协的通报,在2016年汽车投诉中,售后服务投诉案件4164件,合同投诉3748件,质量投诉3670件,价格投诉486件,安全投诉69件,虚假宣传投诉182件,假冒投诉144件,人格尊严投诉13件,计量投诉9件,其他投诉3178件。售后服务问题、合同争议和产品质量是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超过投诉总量的70%。
在被称为投诉重灾区的售后服务领域,投诉主要集中在同一质量问题多次维修,平均占比33.96%、不履行三包义务的投诉占到了24.74%。消费者的具体投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维修水平不高;二是无法落实售后承诺;三是维修保养价格不明示、不透明、乱收费。
在购车过程中的合同投诉量在2016年依然居高不下。投诉主要集中在合同违约行为占55.28%,不平等格式条款比例为4.32%。合同类投诉问题表现为:一是购车不签订书面合同或提车后购车合同收回;二是合同不规范,对车辆交付时间、配置标准等售后服务条款轻描淡写,混用定金和订金造成双方权利不对等;三是签订合同不履约;四是部分汽车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和提成,口头承诺购车优惠或补贴,车辆售出后不兑现承诺。
尽管J.D.Power发布数据称,2016年中国汽车质量普遍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质量问题投诉依然在去年的投诉中位列第三名,主要集中在产品性能(32.58%)、不合格商品(6.92%)和失效、损毁或灭失(18.75%)三方面。具体表现有:一是发动机、变速箱、仪表板等主要部件出现故障;二是异响、异味、异常抖动等争议大的问题;三是汽车轮胎早期磨损、爆裂等现象。此外,汽车质量问题还涉及检测鉴定问题,消费者维权比较困难。
从投诉品牌归属划分,2016年自主品牌汽车的投诉量为2332件,占全年投诉总量的14.89%,排名第一;德系品牌汽车投诉1754件,占全年投诉总量的11.20%,排名第二;美系品牌汽车投诉1558件,占全年投诉总量的9.95%,排名第三。
二手车交易仍陷于诚信
随着二手车交易量的攀升,有关二手车的投诉量也随之上升,但多年来二手车发展仍陷于信息不对称和诚信问题。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16年全年二手车交易量首次突破千万级别,为1039.07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0.33%。虽然二手车交易量创新高,国家政策也在逐步放开,但是二手车行业仍然缺乏相对完善的规范,行业内部信息不对称、诚信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二手车投诉主要集中于隐瞒车辆真实信息,比如,事故车佯装零事故、修改车辆里程等消费陷阱。
同时,汽车金融也是消费者2016年投诉的痛点。一是部分经营者强制消费者在购车时必须在本店购买保险,强制贷款买车的消费者缴纳金融服务费等;二是缴纳续保押金或续保保证金,即汽车销售商规定车主在按揭还贷期间,每年必须在店内续保,否则押金不予退还;三是收取按揭手续费,现在许多经营者开展零费率车贷的优惠活动,但零费率不等于零手续费,经营者售车时往往淡化两者的区别,导致购车纠纷。(据《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