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忙碌的生活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朗读,而刚才在‘朗读亭’里的3分钟,令我找回了学生时代的记忆。”西安80后李超对记者坦言。
2017年春节之后,一档将个人成长、情感体验、传世佳作与朗读相结合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内地热播,令朗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重归大众视野。作为该节目的线下延伸,一座形似电话亭的“朗读亭”也开始出现在内地的广州、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
9日,在西安大唐芙蓉园“朗读亭”外,朗读爱好者们已排起长队,其中既有“一颗素心,捧卷轻吟”的白发老者,也有“读书、晒照两不误”的文艺青年。他们可在设有专业录音设备的“朗读亭”里进行3分钟朗读,而录制的内容则可能会被剪辑到节目中并向全国播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生活与工作的界限不再明晰,在布满“时间碎片”的世界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静谧”亦成难事,而朗读以其所蕴含的“慢生活”理念成为拭去“文化”浮躁的一剂良方。
手捧着英文版《老人与海》的王磊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在排队间隙,他还不忘与身边的“读友”交流心得。“无论是书籍或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美的灵感在其中,而大声朗读,则可以将这种美还原。”
年过五旬的西安市民刘建荣此次将要朗读的是诗人余光中的作品《乡愁》,“我想把这首诗读给在国外求学的儿子,表达父亲对孩子的一份思念之情。”
今年以来,诸如《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内地热播,使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入人们的生活,也令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升温。
陕西省社科院专家王晓勇认为,随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及泛娱乐化的影响,人们逐渐失去了“慢阅读”的时间和热情。“朗读亭”的出现,给了人们一个回归传统阅读的契机,通过朗读文学作品,感悟文字的魅力,藉此找寻纯粹的“自己”。(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