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后忙做饭 |
精彩演出中 |
对镜贴花黄 |
男扮女“妆” |
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
准备扮丑角的演员在化妆 |
本报记者 周涛 文/图
一个简易的戏台,一班快乐的曲艺人,一次次将萧条升华为隆重的庙会,一场场时而激情飞扬时而泪随情飞的戏……每年的正月至三月,来到信阳各县区的一些乡镇,你总能偶遇一些送戏下乡的团体。
3月3日一大早,浉河区东双河镇左店村便热闹起来。村头的空地上,惹眼地搭起了临时戏台。村民们狠狠心,不再理会那永远理弄不完的土地,搬着长条凳、小木凳、竹椅来到台前;孩子们或追或跳,玩着各种游戏,等待着谁能赶紧拉开大红帷幕。
送戏的团体是“信阳市咏春豫剧团”,戏台是一辆货车的车斗改装的,“化妆间和更衣室”是靠近车头部位的一个不大的空间,四周用幕布围着。狭小的空间里还摆着数多个大箱子,里面都是演员的戏服头饰等物品,旁边还堆着许多道具。演员们都紧挨着坐,人人面前摆着一个化妆箱,自己给自己化妆。
“夫君三比寓意长,三比胜过俩姐丈,爹乃知书达理人,孰长孰短自权量……”不一会,伴着台上响起的“咚咚锵锵、叮叮咣咣”的鼓乐声,演员们依次身着戏服上场。挥着飘逸的水袖,唱段朗朗上口,角色演绎惟妙惟肖,一颦一笑极富韵味;台下观众随着剧情发展,或喜或悲、如痴如醉,能看懂的圆睁双眼,看不懂的窃窃私语……
人言,人生如戏;他说,戏比天大。曲终人散之际,唱老生的卓华启感慨万千,18岁那年他开始跟着家里的老人学戏,生旦净末丑,没有固定角色,他样样精通。每一年,卓华启有200多天是跟着戏班子走南闯北,于是他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从小演员到老演员,乡间田头的戏迷们见证了我和剧团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个个乡村向着城镇发展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