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子过程中,我曾习惯于让孩子自己玩,对他玩什么并不关心。可是,在温哥华的一个公园里我看到这样两幅场景:

一位身材高大的父亲,正弯着腰跟着幼小的儿子学步,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不是正在学步,而是在学蜗牛走路。孩子的爸爸对我解释说,大人个子高,看不清孩子在干什么,只有弯下腰,蹲下身子,低下头,才能知道孩子在干什么。他儿子对蜗牛很感兴趣,常常一看就是一两个钟头,而且还爱提许多令大人费解的问题:蜗牛吃什么?怎么吃?一个钟头爬多远?怎么爬的?我走一步,它得爬多久……

他还对我说,发现孩子的兴趣是个大学问,家长要“蹲下来”,细心观察,说不定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把昆虫塞到嘴里的法布尔、痴爱水母的威尔斯,或是喜欢化石的达尔文呢!

同是在那家公园,我随后又看见一对父子趴在草丛上专心致志地观察蜘蛛。旁边的孩子在问父亲:“这是什么蜘蛛?为什么偏偏在这里结网?为什么任凭风吹雨打网都不坏”……

看见我好奇地站在旁边,那位父亲对我说,培养孩子的兴趣,要从孩子关注的地方入手,最好从他的生活经历开始,从最简单的一点一滴入手,不要求全、求大,而是培养孩子至少对一样东西产生兴趣,并且执着探究,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进步。

这两幅场景使我获益匪浅,使我知道了大人“蹲下来”面对孩子的另一种含义。大人不能对孩子漠不关心,高高在上,而是要细心留意孩子,经常和孩子一起趴下来,才能发现他生活中注意的焦点、观察的对象及兴趣所在。  

“蹲下来”面对孩子,不仅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正确的教子态度,它使家长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各方面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适时引导,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南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