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陈娉舒差不多十年了,她在《中国青年报》主持文化版面的时候,我是她的作者,娉舒的工作风格是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时常就一篇稿子与作者反复沟通,而我的写稿风格是力争靠谱,争取少给编辑添麻烦,因此我们的合作非常顺畅而愉快。

这本书里收录的50篇文章,大多数在见报的时候读过,自称有“拖延症”的娉舒,在写作过程里承受了一些煎熬,所以这50篇文章可以形容为“心血之作”,因此在阅读时便多了一些细心,想读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也想寻找到那些没能写到文章里的心迹。读多了,觉得娉舒的写作,不像我那么狡猾,时常会藏起来一些东西,她是敞开了自己的心灵写的,掏了心窝子写的,完整地读完这50篇,就能基本掌握她的人生履历,了解她的价值观,明白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娉舒是个骨子里有点儿爷们元素的人,这从她的歌单里可以明显看到,瞧瞧她喜欢的那些歌手,许巍,高晓松,李宗盛,汪峰,老狼……都是文艺老男人曾经喜欢的对象。但与男作者写这些歌手不一样,娉舒又是以女性的角度,来讲述自己与那些歌之间的故事的,于是,本书就拥有了阳刚与柔媚、乐观与伤感、温暖与苍凉等既对立又融合的情绪。

书中最为小女人的歌,是辛晓琪唱红的《领悟》,于是专门把这篇文章挑了出来,特地又多读了一遍,希望看到作者如何评价这首听了令人“痛心疾首”的歌,没想到娉舒对它的评价是,“辛晓琪过于小女人;周华健,风过耳;李宗盛更洒脱,有笑看风云破的淡定。”于是,这就很容易懂了,她更喜欢李宗盛的版本,更懂得这个老男人的心声,更愿意接触那些被磨砺后的情绪。我还以为她会喜欢辛晓琪那版呢。

出现在这本书里次数最多的歌手是许巍,他最适合在开车的时候听。所以娉舒的文章里许多次写到,堵车的时候听歌,在空荡荡的公路上听歌,在雨打车窗的夜里听歌……音乐是一个人独处时最好的陪伴,音乐也是一个人不同时间段、不同情绪下的内心反应。而以歌名为题目,以音乐为素材,以生活故事为佐料,用情绪浸染,拿心事点睛,再辅以感悟体味,不知道娉舒炮制的这道文字大餐,读者是否品出了多样的味道。

50首歌,都是不同时期的流行音乐代表作,它们折射的是我们这帮70后的成长史与心灵史。很荣幸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从少年到如今,都不缺情感充沛的动人作品。

1985版的《雪山飞狐》,主题歌的名字叫《雪中情》,那么多年过去,现在偶尔耳边还会想起它的旋律,“雪中情,雪中情,寒风潇潇,飞雪飘零,长路漫漫,踏歌而行”。娉舒的这本书,再次让我想起这首歌,而“长路漫漫,踏歌而行”这八个字,是这本书的最好副标题。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