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英

有人说“月亮是别在故乡的一枚徽章”;有人说“沿着炊烟的方向就能找到故乡”;这些美妙诗意的句子,总是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而我,但凡在书上看到“围炉夜话”四个字,心瞬间便被一种温暖的情感击中。

每每到冬天,我就想念小时候用过的小火盆。现如今取暖设备五花八门,小火盆这类“古董”已经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小时候一家人守着火盆烤火的情景,永远都那么温暖。

立冬过后,北风呼啸,风越来越猛,树叶似乎在一夜之间落光。寒假期间,母亲便把家里的烤火盆拿出来。火盆由一只扁平铁盆组成,铁盆中央用于放木炭,四周用一个完整的木架承托。小时候的冬天,每年都会下一场大雪,风雪交加。母亲做过早饭后,会把灶堂里末烧化的木柴夹入火盆里,再加上一些木炭,屋子里一下子便暖和起来。我们搬来小椅子,在火盆旁团团坐定,将冻得通红的小手放在火苗上烘烤,一下子便从指尖暖到心里。有时还脱掉鞋袜,高抬着脚丫去凑一份温暖。

那些年,大姐响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下放农村,每年生产队都会发放很多的红薯,用麻布袋装着,搁置在房间的一角。这些红薯成了我们烤火时的美味零食,我们将红薯埋在炭灰底下,用火钳把它埋得严严实实。过了一些时候,烤红薯的香味从炭灰的缝隙中钻了出来,口水在舌尖和齿缝间肆意涌动。我们赶紧将红薯扒出来,放在手上,“嘶嘶”地对着红薯吹着气,从左手颠到右手,再从右手颠到左手,稍冷后剥开黑乎乎的皮,里面的红薯像一棵糖心蛋黄,轻轻咬一口,一缕幽香在舌间辗转。在当时,红薯成了我们最美味的食物,滋养了美好的童年岁月。

吃过晚饭,母亲会烧一大锅的热水,一家人围着大木盆泡脚,炉火的光,映红了我们的脸。大家在水里用脚打水仗,母亲帮助更小的孩子搓脚。父亲边洗脚,边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奶奶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没有进过学堂,但他好学,没有笔和纸,用木棍当笔,以大地为纸,聪明好学的父亲,终于写得一手好字,在大会上作报告也能出口成章。父亲每每说起往事,总是感慨如今生活的美好,吃得饱,穿得暖,让我们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冬天,因为有火盆相伴,我们度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冬天。这些记忆,仿佛一幅旧年的画,虽已褪色,但温暖依旧。有火盆在,任凭窗外朔风呼啸,心都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