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生前用的书桌 首席记者 韩 蕾 摄
许光生前用过的超过40年的旧床单
首席记者 韩 蕾 摄

首席记者 韩蕾

发源于新县万子山的小潢河,穿城而过,潺潺的河水缓缓流过整个县城。

在小潢河边,新县的老百姓总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铄,身穿干净军便装的老人。他脚穿解放鞋,头戴草帽,手里经常拿着一把20年前的长柄伞,晴天当拐杖,雨天挡雨。

这就是退休后的许光,他扎根新县40余年,把青春和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新县。而许光却从不抱怨,对他来说,能生活在家乡是一种幸运。就这样,一袭布衣,一把雨伞,陪着许光走到了垂暮之年。

不计得失 甘当后人“伯乐”

“许光从不高高在上,也不张扬自己,而且他还经常‘让贤’。”许光生前的同事——新县原人武部科长丁进先对记者说,“他从来不比职位高低,对于名利、荣誉看的都很淡。”

“单位的年轻人谁能干,他就特别看中谁。而且每到上级说要推荐干部时,他总是积极地推荐别人。”丁进先说,许光很有识人之明,他看中的干部,都很能干。

1992年,许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办理手续时有同事提醒他,说离休和退休在待遇上相差较多,如果能够证明解放前就参加了工作,就能享受离休待遇。

其实,许光早在1948年就穿上了军装,而他的战友很多都还健在,要想证明自己在解放前就参加了工作,其实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但许光却没有这么做,他还是悄无声息的办理了退休手续。“符合条件却不去争取,说明他对金钱、名利看得很淡。”知道这件事情后,很多人很感慨,但也有人不理解。

面对身边朋友的疑问,许光却很淡然:“比起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红军后代,我们应该知足了。”

为人低调 甘愿蜗居旧房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或许没有人相信,新县人大家属楼里,一套60多平米的房子,许光在这里住了20多年,这也是他生平住的最后一套房。

走进许光生前的家,记者看到,客厅内,四张单人沙发,沙发罩是老式粗布做成的。厨房内,数十块蜂窝煤倚墙而立,厨房正中间,放着一个煤炉,墙上挂着一台老式煤气热水器。

“这个热水器不知道修了多少遍了。后来,再坏时给修理师傅打电话,人家都不愿意来。”许道仑说,但是父亲坚决不同意换,还说,能用就行。

卧室里,一张木板床靠墙而放,床的左边是一个50年代的衣柜,衣柜上面放置着几个老式的木头箱子。床对面是一张书桌,放着一台14寸的电视,电视旁边是许光最爱看的报纸《参考消息》,一本还没来得及合上的笔记本放在报纸下方。“书桌还保持着父亲在世时的样子。”许道仑说,有时因思念父亲,便会在父亲的卧室待会,恍惚间会觉得,父亲还坐在书桌前看报纸、看新闻联播,并未离去。

“空调是我们几个孩子强烈要求安装的。”许道仑说,从装上到父亲去世,总共也没用过几回。

面对固执的父亲,孩子们既无奈,又心疼。在许光去世的前几年,女儿许道江觉得父母年事已高,就买了一处大点的房子。许光知道后,不仅对女儿大发雷霆,并且拒绝去住。

高风亮节 无偿献出“祖业”

“父亲不是没有机会住大房子,但是他都拒绝了。因为父亲觉得,房子能住就成,大房子就要让给有需要的人。”许道仑说。

在人武部时,单位分配家属房,许光本可以分到一处团职房。然而,他却主动提出:“我是本地人,家里有房子。”后来,许光得知一位四川籍的政工干事孩子多,生活较困难,就主动把房子让给了他。

许光从新县人武部转业到新县人大后,新县人大准备盖栋家属楼,但没地皮。许光二话不说,就带着家人租房住,把地皮无偿让了出来。房子盖好后,因为许光家孩子较多,县里想分给他两套。许光拒绝说,不要,一套就够了。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拜谒许世友将军墓的游客增多,新县旅游管理部门把将军故里开发成旅游景点。对此,许光不仅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反而把住过多年、属于自己的“祖业”:许世友将军故居无偿交给了政府。

拒绝采访 用行动影响后人

许光的很多感人事迹,在他生前很多人都不知道,因为许光在世时,无论是媒体采访,还是宴请,他都不接受。“他不愿意身处爷爷的光环下,只想做对老百姓有用的、为老百姓干事的普通人。”许道仑说。

“许光看似低调平凡,其实磊落质朴。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很普通、很正常。”新县原副县长韩文定说,直到许光去世后,他的事迹才被人们所知。

许光去世后, 新县文明办成立了“学习许光工作室”,走访许光当年的同事亲友,记录了他的感人事迹。央视《新闻联播》讲述了许光的先进事迹,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先后发文,许光事迹得到进一步传播。而许光的事迹也影响着后人:“从将军许世友到许光,再到他们的子女,这种传承与坚守,让人佩服,发人深省!”……

看着父亲的事迹被媒体传遍,许光的后人们却向往常一样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我知道,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他希望我们也能做到。”许道仑说,“在家时,我也很少给孩子讲爷爷和父亲的事情,我也会像父亲那样,从小教育孩子做人要磊落、要低调。”

许光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经历坎坷,却意志坚定;他头顶光环,却心系百姓;他出身将门,却甘当布衣;他志趣高妙,却淡泊名利。他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精神就像大别山璀璨夺目的映山红,永远盛开在人民心中……

结束语:从3日到7日,本报从不忘初心、恪尽职守、良好家风以及淡泊名利四个方面对全国“两学一做”先进典型、新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许光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截至今日,该系列报道将暂告一段落。报道虽结束了,但这些文字却无法全面阐述许光精神,今后,本报将会继续关注和挖掘许光的先进事迹,掀起更多人向许光学习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