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道仑(中)翻开老照片,向记者讲述父亲许光的事迹 首席记者 韩蕾 摄 |
许世友将军与长子许光、孙子许道仑、孙女许道江、许道海在广州。 (资料图) |
首席记者 韩蕾
即使父亲许光去世快四年了,儿子许道仑依然清晰地记着父亲的一言一行,记着父亲曾经的教诲,记着父亲严厉中的柔情。
“父亲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平时从不允许我们透露身份,从小就教育我们清清白白做人,不能搞特殊化。”许道仑动情地说。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许世友将军一生没有因为自己身处高位而去为自己谋私,同样,许光也严格遵循着这个原则,没有用自己的身份为自己和家人谋半点私利。
坚持“五不原则”清白做人
“不比位置、不比阔气、不比房子、不贪票子、不偏孩子”,这是许光生前给自己定下的“五不原则”。
“不比职位高低,只比贡献;能自己去的地方,绝不动用单位的车辆;不比房子大小,能住就成;经费再多,也不占公家任何便宜;孩子犯错,会严厉批评。”许光生前的同事,原新县人武部科长丁进先说,“跟许光共事是一种享受,他为人低调不张扬,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许世友的儿子,而且他做人做事很踏实,也很清白。”
“应该是1985年元月份的时候,许光带队去南京慰问之前的老司令。晚上,住宿的宾馆房间很紧张,只剩下一个8人间还有空床位,但是许光啥也没说就住了进去。”新县原副县长韩文定说,“许光出差,从来不住好宾馆,住的都是最低等级的房间,他总说,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也不能占公家一分钱便宜。”
回忆起小时候,许道仑说他可没少受委屈,“小时候跟别人打架,不管是对方的错还是我的错,父亲都会先批评我们,让我们反思,长大了才知道父亲是想让我们严于律己,犯了错,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去抱怨别人。”
一封家书召回儿子建设家乡
“……你已服役期满,按时复员是合法的,你总算是光荣地完成了在部队服兵役的任务,从你的信中看,你的学习是有进步的,这一点要抓紧不能放松……”这是1985年许光写给当时还在部队的二儿子许道仑家书中的一段话。
1985年,在青海当兵的许道仑马上就要期满退伍了,这时的他还没有决定好是留在部队继续服役,还是转业回新县。于是,他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想征求父亲的意见。
“其实我并没有想到父亲会给我回信。”许道仑告诉记者,自己在部队当兵期间,曾经有半年的时间,几乎每周都给父亲写信汇报情况,但是父亲一封都没有回过,“我知道其实他也很想念我,不给我回信,是怕让我觉得他溺爱我。”
谁知道,许道仑的这封询问是去是留的信寄出去没多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父亲在信中说,地方也很好,不用留在部队,而且家乡新县的建设也需要人,为家乡做贡献,也是在报效祖国。”
就这样,许光用一封家书召回了儿子,转业回到新县的许道仑成为了一名普通的职员。
“尽管父亲从没有托关系让我进个好单位,但是我却很能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是不想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去谋取私利。”许道仑说。
许道仑说他的爱人至今没有工作,只在新县做点小生意。“我跟爱人在结婚之前就约法三章,我们不能借助父亲的关系安排工作,不能给组织添麻烦。”许道仑说,“不搞特殊化,是父亲教我们的,也是我们至今都恪守的严苛家规。”
默默付出,严父也有柔情面
再严厉的父亲,在孩子面前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我小时候身子骨一直都很弱,父亲为了让我能够强身健体,有一年暑假就让我上山去砍柴。”许道仑说,“但柴不是白砍的,父亲可是一分钱一斤,高价‘收购’的。”
当时,市面上的柴禾是五厘一斤,父亲愿意出一分钱一斤购买自己砍下的柴,这让许道仑高兴坏了。那个暑假,许道仑都是在西大山上度过的,每天至少要砍两大捆柴,一个暑假,许道仑砍了400多斤的柴。
难忘的暑假过去了,许道仑收获颇丰,不但瘦弱的臂膀有了肌肉块,而且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得了“巨款”。从父亲手中接过“巨款”的那一刻,许道仑明白了,看似严厉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爱子心切的普通人,他突然明白了父亲,也觉得自己长大了。
到青海当兵临走时,许道仑兴奋地坐上了大解放车,分别时,同伴们和家人的依依不舍让他心里酸酸的。尽管平时父亲不善言辞,但是许道仑说他在送行的人群中,还是看见了父亲远远地在向他挥手。说起这些,许道仑的眼眶一下子湿了。
女儿许道江小的时候,许光坚持让她学打乒乓球。为了不耽误上学,许光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亲自把女儿送到训练处,打完球再把女儿送到学校。寒冬酷暑,从不间断。
这就是许光,一位严于律己的长者,一位敦厚仁爱的父亲。
家风虽小,却连着党风、政风、民风。家风正,则党风端;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民风淳。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让许光成为了一个光明磊落的好父亲,一个踏踏实实为百姓服务的好干部,也成为后人心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