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许光 (资料图)
工作中的许光(前排左二) (资料图)

首席记者 韩蕾

11月24日下午,雪后初霁的新县显得格外空灵美丽。在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村,全国“两学一做”先进典型许光事迹采访团的记者们正在这里悼念许光。周围的松树枝轻轻摇曳,似乎也在诉说着对许光无限的思念。

从2013年1月6日至今,许光去世已近4年,但时间并没有磨灭百姓对他的怀念。“不仅是我,周边村子里的老百姓时时都会来悼念许光。”65岁的朱慈柱老人是许光生前的资助对象,有空时,他便会来到这里,上柱香,鞠个躬,“没有许光,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是我的大恩人,更是老百姓的亲人。”

“我看不得这些苦难中的人”

1957年9月的一天,还在部队服役的许光回老家新县探亲,走到田铺乡河铺村时,看到一名妇人正在丈夫的坟前哭泣:“你走了,留下五个孩子,这个家可怎么办?”

许光当即停下了脚步,走到这名妇人身边,仔细询问。“丈夫去世了,家里没了顶梁柱,5个孩子还小,我实在是生活不下去了。”这名妇人哭诉着。许光听后,当即就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她,并表示以后还会一直资助她。

“许光当时碰见的妇人就是我的母亲,那时父亲刚去世,我们五个都还年幼,生活很拮据。”朱慈明说。

许光没有失信。从1958年开始,每半年许光都会给朱慈柱一家四五十元钱。这样的资助一直持续到1966年朱慈柱小学毕业。

“许光是我的大恩人,没有他的资助,我们姐弟几个就没有今天。”说起50年前的旧事朱慈柱哽咽了。

许光曾说,看不得这些苦难中的人,每次看到就会生出深切的痛苦与同情。

许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走到哪儿帮到哪儿成了他的习惯。看望五保老人时会提前买好红薯带过去;路上遇到衣衫褴褛之人,许光也不嫌弃,还会亲自送对方回家;县城有一个高个乞丐,许光每次看见,都会给些钱,有年冬天还专门为高个乞丐买了一套被褥送去……许光,就像一滴水,滋润了每一个受助对象的心。

“他是老百姓的好干部”

在田铺乡河铺村朱老屋村民组,几根电线杆竖立在田间,“这是许光和大家一起架在这的。村里能用上电,都是他的功劳。”朱慈柱说。

上世纪70年代,许光曾经在田铺乡河铺村朱老屋村民组驻队。有一次,许光去村民组了解工作情况,却发现村民几乎都不在家,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村民们都带着粮食,去邻省的村子打米去了。

“去那个村子,不仅要翻过一座山,还要走上几公里路。”朱慈柱对记者说,“因为我们村没有电,没有打米机,想打米就必须要到邻村去。”

许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与县电业部门取得联系。第二年,朱老屋村民组通上了电。朱慈柱也通过贷款,成为了该村民组第一个拥有打米机和磨面机的人,村民打米磨面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

结束了驻队的工作,许光回到县城,但他还是不放心村民。“他经常询问我们粮食种的够不够吃,还说农民是种粮食的人,可不能缺粮食吃。”朱慈柱说。许光心系百姓,村民们也经常来县城看望他,就这样,许光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我们村只有一口老井,不够全村的人用。有时,村民们只能食用河沟里的浑水。”朱慈柱说,村民到河沟去盛水时,被驻村的许光看到,他便亲自带着卫生局的同志去实地测量,寻找水源。最终在村子边的一座山的最高处,找到了最佳取水点。取水点找到了,但许光还是不放心,坚持要亲自上山去查看。

“当时山上还没有路,但许光还是坚持爬上了山顶,下山时,他几乎是贴着山坡滑下来的。”一个月后,村里面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所以说,许光不仅是我全家的大恩人,也是我们老百姓的好干部。”朱慈柱红着眼眶说道。

“出了问题,我无法向人民交代”

1987年7月,新县连降大雨,防汛任务很艰巨。时任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许光和其他领导干部一样,分包乡镇的防汛任务,当时许光分管的是新县陈店、郭家河、箭厂河等几个乡镇。

“记得有天夜晚,雨下得特别大。凌晨一点多的时候,防汛指挥部突然通知包乡的领导,都要立即赶到所包乡镇,查看防汛情况。”新县人民政府原常务副县长韩文定说,“那时候许光还有病在身,但他依然往自己分包的乡镇赶去。”

雨太大,把路都淹没了,因看不清路,许光在途中不幸出了车祸。吉普车陷入了一米多深的排水沟里,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许光,头部狠狠地撞上了挡风玻璃,他昏迷了三天三夜,头部缝了近20针,经过全力救治,才脱离危险。

就这样,从昏迷中醒来的许光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去陈店,我要去郭家河。”

“当时我是极力劝阻的,我说你不能去,再去命就没有了。”韩文定感慨地说,“但是他却说‘我一定要去,假如出了问题,我无法向人民交代’。”

许光,把一切为民的情怀融入血脉。

1969年夏,为改变新县无微波通讯的历史,许光主动请缨,与民兵一起肩挑背扛,把机械设备、水泥一点点搬到山顶,经过300多个昼夜的奋战,159微波站终于在新县千斤乡崎岖陡峭的黄帽冠山顶上修建成功。

驻队下乡,许光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坚持每顿饭补给村民0.3元,并再三声明:“我们这支驻乡队伍都是回民,禁喝酒、吃荤,有人连豆腐也不能吃。”

生于大别山,归于大别山,许光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家乡。他想百姓之所想,把百姓安危刻在心里;他像大山一样沉稳地站在百姓身后,为了他们毫无保留地奉献,而他却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