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消息(首席记者 韩蕾)“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难以想象,作为将门之后,许光住的是只有6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古董一样的陈旧摆设、发黄的墙壁、摞满补丁的床单、修过三次的热水器……这种对个人的‘吝啬’与对人民的慷慨形成了鲜明对照,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我将用感动抒写感动,让许光的先进事迹发扬光大,让闪闪红星传万代!”11月24日,在参观完许光故居后,新华社记者陈银感慨万千。
陈银的感慨是媒体采访团记者共同的感受。当天上午,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20多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了许光同志的故居,预定的采访时间被一再拉长,大家仔细地看,详细地问,感动和感慨被写在脸上,疑惑和思考在这里似乎都得到了诠释、找到了答案。
许光的故居只有60多平方米,窄小的客厅内放着4张被翻新了数次的单人沙发。许光的卧室不到10平方米,一张老式书桌、一张太师椅,一张木板床,两个五十年代的红色衣柜,一台八十年代的小彩电,就是许光整个卧室的布置。
“作为90后,许光事迹带给我的震撼尤为强烈。”来自光明网的李松说,许光故居里的陈设很多老旧的东西他见都没见过,这些寻常百姓家都不会再用的物件却陪伴许光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作为年轻的一代,更应把许光这样艰苦朴素的作风发扬光大。
同样是90后,东方今报的记者王姝感受又格外不同:“我是第二次随采访团采访许光的先进事迹,但震撼和感动却丝毫没有削减,相反,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感触也愈加深刻。许光的高风亮节和高尚品德,他对物质的淡泊,对原则的坚守,对人民的热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次集中采访,也给予了大家印证的机会,去发现他不仅是有信仰的共产党员,而且是一个有智慧的哲人。许光曾说过,‘人生不能少了一个苦字。苦乐不均,必有后患。’他的知足常乐、看淡生死、重行寡言,具有普遍的启迪意义。也许正因为这样,他的影响在他去世之后,从家庭、地方扩散到全国,并将历久弥新的原因吧。”
中国人民广播电视台记者张彦超说:“‘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向‘两学一做’典型许光同志学习。他作为一名红二代,实实在在做到了正人先正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廉洁从政、从严治家,影响着子孙后代,也影响了一方百姓。回到北京后,我们要通过电台主要时段以及央广网等平台,把许光同志的事迹弘扬出去,不仅仅让信阳、河南的老百姓知道他,更要让全国人民了解这位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