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津 |
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子路问津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孔子师徒一行入楚,行至罗山境内,一条河流挡道。孔子踌躇岸边,忽见两名身材高大的男子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子路来到那两人身旁,揖手问道:“先生,请问渡口何处?”一农夫反问:“车上坐的执辔之人是谁?”“是孔丘。”“鲁国之孔丘吗?”“是。”“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另一农夫又问:“你是谁?”“我是子路。”“是孔丘的徒弟吗?”“是。”“天下哪儿都动荡不安,你与其跟着这种避难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安逸。”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遭一番奚落,沮丧而还。孔子听后,怅然长叹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太平,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子贡问政
汉刘向《说苑·政理》载:子贡为信阳令,向孔子辞行问政,孔子说:“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并解释说:“以不肖伐贤,是谓夺也;以贤伐不肖,是谓伐也;缓其令,急其诛,是谓暴也;取人善以自为己,是谓盗也。”“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皆怨之所由生也。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不内相教而外相谤者,是谓不足亲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叶公问政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率弟子周游“如楚”,从新蔡,经息县,到罗山县。听说叶公理政,事事公开,民众称颂,便来到叶公的驻守地负函城(信阳平桥区城阳城址)。
叶公请教孔子,如何理政?孔子说:掌刑执法,民命所托,非同儿戏。一诫不枉法,二诫不徇私,三诫不纳贿,四诫不慎刑,五诫不梗直。此五诫乃掌刑执法之要。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叶公问政”的典故。(据《信阳红廉文化苑·大别风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