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赶春牛》是广泛流传于潢川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春牛》,亦名《放春牛》,属拟兽类舞蹈。它模拟春耕农业生产劳动,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赶春牛》只在春节期间演出,它从不赶庙会。它既“拜门头”,也可下大场,但主要是“玩门头”。

《赶春牛》由三人表演,一人扮农民使牛;两人钻进牛皮里饰牛,其中一人扮牛头,一人扮牛尾。演出是完全模拟生产劳动,表现农民使牛耕田的情景。

全舞分三个段落:第一段,在锣鼓声中,一农夫右手扶犁,左手扬鞭赶牛上场,像真正犁田那样来回走动,走十字、“拜四方”。第二段,边犁田边唱山歌,表演动作很慢。第三段,牛干累了,卧在田里,农夫拉牛,牛不动,农夫为牛泼水,扇风,最后,牛起来了,农夫与牛干完了活,高高兴兴地扶犁下。

《赶春牛》是农村群众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反映的是春耕季节农民犁田的劳动欢乐场面,表达人们对丰收年的美好希望。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耕牛,更主要地表现了牛的主人——农民,世世代代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高尚品德和情操。《赶春牛》的风格特点反映生活是民间舞蹈也是一切艺术的本源。《赶春牛》直接表现农民耕作这一劳动形式,在民间舞蹈中有独无偶。特别是农民自己演自己,这是区别于其他舞蹈的主要特点。

唱山歌,是《赶春牛》的又一特色。除《赶春牛》外,再也没有任何舞种采用唱山歌的形式了。《赶春牛》不仅反映农民自己的劳动,而且还采用劳动时唱的曲调。《赶春牛》既表现了人,又表现了兽(牛),采用了拟兽手法。它揭示的是人与兽(牛)的关系,反映了劳动生活,不是单纯的模拟。它无需去追求哗众取宠的动律、迎合时势的造型、新奇惊人的调度、风流时尚的念唱、别出心裁的化妆、独树一帜的结构,有的只是真实朴素的生活、劳动情景的表演,这大概是《赶春牛》经久不衰、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原因吧。

《赶春牛》在民间舞蹈中地位较高,不管是绿、红、白各色等级的狮子,还是黄、白、青各色龙队,见了春牛,都要下拜,玩灯人见了《赶春牛》也要拜。其他舞种拜门,你可以不给封子、礼物,但《赶春牛》拜门时必须给,而且也给得多些。舞队碰面,除见面跪拜礼外,只要《赶春牛》高兴,它“扑一头”(用牛角抵一下),你就要再玩一会儿。这也反映了牛在农民心目中的极高地位。本地群众喜欢《赶春牛》。新春正月,牛到门前大吉大利,很高兴地迎接,因此演员多、观众多、有稳固的群众基础。

潢川县像样的《赶春牛》班子,主要分布在南部乡镇,有18个班子,无派别。1955年2月,潢川县的《赶春牛》节目参加了“河南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演出,荣获一等奖。《赶春牛》成为千百年来民间舞蹈中最荣耀的舞种之一,县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迄今引以为荣。 (据潢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