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澳华菜场,一间6平方米的酱菜铺,是63岁的高秀娣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就在这间小铺子里,身患癌症的下岗女工高秀娣起早贪黑,坚持做了14年的酱菜小生意。这间6平方米的酱菜铺,同时也是澳华菜场14个外来务工子女的人生课堂。

2002年的春天,高秀娣发现酱菜铺对面的蔬菜摊来了一个10岁的小女孩, 高秀娣慢慢知道,这孩子是一对山东卖菜夫妇的小女儿,因为家里穷,所以只读了两年书,就辍学来上海帮忙了。“想上学吗?”高秀娣一次悄悄问她,“想。”孩子回答干脆,“好,那就写篇作文给我看看。”第二天,袁艳娜就把文章交到了高秀娣手中。看完文章,高秀娣心想:这孩子不读书太可惜了!可上哪读呢?高秀娣找到自家儿子曾经就读的小学,说明了自己想资助女孩读书的想法,被感动的教导主任当场表态:“冲着您的这份爱心,我们也要帮忙。”

那些放学后在菜场里踢菜皮玩的同龄孩子,常常带着几分羡慕,围在袁艳娜身边。瞧着这些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管教的孩子,高秀娣心里一动,“要不你们也一块做功课吧。”她找来箩筐、木板,在酱菜铺边搭起了一张张简易桌子。从此,14个孩子每天放学后,就坐进了菜场里的“小课堂”。时间久了,他们也学着袁艳娜,见到高秀娣就喊“妈妈”。

这几年,当年的“小萝卜头”陆续长大。14人中8个上了大学,其中3个考上了研究生,一个已经从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毕业,现在在上海仁济医院工作。

2016年8月,高秀娣荣登“中国好人榜”。(据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