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信阳,1998年撤地设市。全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闻名遐迩,其质量特征名贵惊人,它外形细直圆紧,白毫显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持久,汤清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尤以驰名中外的车云“高山云雾出好茶”,其历史悠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到了车云山,令人如在世外桃源,如入仙境,如登春台。车云八景,景景醉人,“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雾”。因此,“信阳毛尖”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金质奖章和奖状;1990年“龙潭牌”信阳毛尖获国际金奖。到2014年,信阳市茶叶已发展到187万亩,产茶4.84万吨,年创收80亿元。素有“中国茶都”之美称。中国信阳茶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24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影响。信阳有句名言,“茶人必登车云山”,所以,一代茶人钱远昭,也不止一次驾临过车云山。他的光辉形象曾与千佛塔为伴,塔以茶为名,茶以塔为荣,车云山名不虚传;与献给毛主席的“信阳毛尖”所在的千佛塔下的优良茶园相伴,给车云山茶农们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1992年5月15日,是信阳第一届茶叶节召开的日子,身为河南省农牧厅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茶业专家钱远昭与于杰、陆相侯、黄执优等茶叶专家们应邀出席了这个可喜而盛大的节日。并于节后,在省、地区分管茶叶的领导人,信阳县县长申宗礼、县农业局茶叶专家黄执优、地区供销社茶师黄道培等人一行,又为视察车云山矮密茶园的繁育一事,登上车云山,并同车云山党支部书记席本刚等人一起制订了“信阳毛尖”下一步如何保名牌、守信誉的得力措施。钱远昭为车云山留下美名。

钱远昭,汉族,1935年生,鄂襄樊市人。他1949年入伍,1960年从湖南农学院艺系茶叶专业毕业,分配到河南省农牧厅工作,间插过队,先后由技术员、农艺师至高级农艺师。1996年2月离休。钱远昭从事茶业研究和技术推广36个春秋,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搜索枯肠,风里雨里为献身自己的天职而不遗余力。1984年到1995年间,钱远昭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茶业扶贫重担,来到了信阳的新县八里畈乡,以及邻乡光山县的白雀新分出的偏远山区凉亭乡等乡镇里,30多个乡自然村中,平凡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不平凡的足迹。

扎根茶乡 为茶农

河南新县是全国驰名的“将军县”,这里是红色的革命摇篮。由于战争期间,在反反复复拉锯似的转战,这里的老百姓一直过着艰苦的日子,因此,省领导何竹康省长等人选派钱远昭专家用科学技术这把金钥匙打开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大门,并将八里畈乡和光山县凉亭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84年春,钱远昭一头扎进了这两乡和邻乡的30多个行政村里,一干就是10年。梧敦人个很结实,善谈笑风生而又平易近人的钱远昭,此时已经是54岁的中年人了。当他目睹到这偏远山区的老百姓住的大多是四面透风的房子,听到的是衣衫褴褛的村民们唉叹声,尝到的是寡淡无味的饭菜,内心难受极了。因此,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贫困原因。许多乡民向他诉说,我们一家老小苦苦地干一年,人均收入不到80元钱。我们深山沟的庄稼人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呀?面对如此情景,钱远昭的心十分沉重。八里畈的人并不是无路可走,这里有万亩茶园,由于缺乏技术,农民唯一能炒制青茶,每公斤只售价2元钱,还卖不出去。守着金饭碗讨饭吃。钱远昭对此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落后贫困的状况。

钱远昭在新县、光山的茶技师袁斌、刘海似和技术员薛跃等人的配合下,分头包人包片访贫问苦,究其根源。他们日出而作,与茶农村们同吃同住同管理茶园,用先进而又结合实际的茶园管理知识,拟定发展方案。首先在凉亭乡提出 “十亩户、百亩组,千亩村、万亩茶乡”之行动目标;筹建了马山岭茶树良种场,新建了毛尖茶炒了1700多组,使当地茶叶生产很快有了起色。也很快摸出工作头绪,他们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制定了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综合利用、产品经营系列化开发规划,陆续在各村、组全面实施。致使光山凉亭乡4万亩茶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重视,省市各方人士前来也纷纷参观学习。当下立竿见影的茶叶人均收入达到了4986元,比之前1984年翻了5.15倍。其拳头产品“赛山玉莲”屡获国际、国内、省市大奖112项,1997年获国际金奖。

钱远昭在这两个扶贫乡中,每推广一项新技术,都要亲自示范、把关。他心中时刻装着山区人民,而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从不搞特殊化,多年来他总是凭票到食堂就餐,从未在乡里带走一斤一两茶叶回过郑州。凉亭乡曾给钱远昭的家里寄过两斤茶叶,又被退回到凉亭乡了。他还常常对人说:“我是来扶贫的,不是来享受的。”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即春茶采摘旺季,也是钱远昭最辛苦的时段。他每天要徒步四五十里路,到各处茶农家里去检查指导,在高温180摄氏度的毛尖、龙井炒茶房里,手把手地传授高档炒制技术,常常一干就是大半夜。三伏天他头顶骄阳,现场与茶农们示范修剪、台刈、施肥、伏挖等技术。四年来,钱远昭不辞辛苦,东奔西走,细致地向农民兄弟们传授茶叶栽培、管理、采摘、加工、鉴评、贮藏、包装等知识,巡回举办培训班40多次(期),在八里畈乡几乎所有茶农家里都留下他的足迹。有的茶农在学习和操作中遇到了难处,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只要传一个话,再远的路他也要赶过去。到了1990年后,八里畈乡先后培训出3000多名农民茶叶技术员,有1500多名农民掌握了龙井、毛尖、毛峰和“新林玉露”等高档茶的制茶技术。1986年,他的一位小徒弟制的“七龙龙井”茶被评为河南省名茶,受到日本等国际友人的来信赞扬。

心血浇出 致富花

在他推广技术的同时,钱远昭还尽心尽力地帮助八里畈乡建立了一支茶叶销售队伍。1985年在钱远昭的建议下,乡政府成立了一个“龙井茶叶开发公司”,每年全乡茶农销售干茶6万公斤以上,还带领茶农走出去,使茶叶远销南阳、邓州、武汉等地,陆续建立了16处个体、集体茶叶购销网点。由此八里畈乡的茶叶以其独特风味销售全国各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卖茶难”的问题。钱远昭用自己的心血为新县革命老区人民浇灌出了累累硕果。1987年,八里畈乡茶叶由之前的单一炒青而发展到龙井花茶、毛尖等7个品种,茶叶年产量价值三年来翻了三倍以上,茶叶产量已达到35万公斤,经济收入210万元,有8%的农户茶叶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四年前,还不知道电视机是啥模样的八里畈乡农民,现在也美滋滋地坐在家里收看天下大事和文娱节目了,住上新红砖瓦房的农民渐渐多了起来。使这闭塞的穷山沟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

就在八里畈乡茶农们正沉浸在茶叶丰收的喜悦之时,钱远昭奉命要回省城。走的那天,八里畈乡人民把满脸黑瘦、满手老茧的钱远昭送了一程又一程,他们拉着钱远昭的双手,激动地说:“来时白净净的钱远昭,是为了我们晒黑了脸,累掉了肉。”他深情地说:“八里畈乡是我第二故乡,我永远也忘不了她,请父老兄弟放心,我一定会回来的!”果真如此,不久后,远昭又回来了,并以负责人的身份与新县人民政府签订为期三年的“新县茶叶系列开发技术承包合同”。

钱远昭在大别山腹地新县八里畈乡和光山县凉亭乡长期蹲点扶贫,进行茶叶系列开发,经过11年的努力,使这两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5年,已累计创综合产值8070万元,净增效益6791万元,两乡11049户47450人,人均收入由130元上升到827元,有88%的农户走上致富路。1990年被信阳地委、行署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河南省评为“七五”期间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农业专家,享受政府津贴。同年,省政府批准奖励一级工资。钱远昭有关科技种茶发展事业荣获各种奖项累累,他经手承办《河南茶叶》等14种科技专刊,撰写茶叶论文70余篇,长达82万字,先后培训1.66万人,他在信阳的足迹遍布八县两区,无愧于一代茶人名留信阳,为信阳名茶的生产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遗憾!钱远昭先生终因积劳成疾,晚年身体衰弱,于2015年9月29日,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81岁。笔者为缅怀钱远昭先生辞世一周年,殊作拙文,以恸悼之。

(钱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