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蜜蜂总动员》里说,地球上不止有一个世界,而是有两个以上。一个是孩子的世界,那是彩色的;一个是成年人的世界,那是黑白的。这两个世界之间的互相沟通,一直是成人们的难题。
调查显示,孩子们爱读的书,与家长们“以为”孩子爱读的或者“希望”孩子爱读的,往往不一致。
与其纠结于“我给孩子选的好书,为什么他不喜欢读”,倒不如先从孩子们爱读的书入手,从了解他们的阅读趣味开始,尝试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
他们喜欢一本书,可能仅仅因为“里面有太多好吃的”
八岁的小布丁刚上小学二年级,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这样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阅读自然是别有心得,妈妈每天都会陪孩子读书,记录孩子爱读的书。但在这次采访中,儿子选的十本书和妈妈的估计,还是有些差异。
小布丁选的第一本书是《丁丁历险记》之《丁丁与丛林战士》,作者是比利时的埃尔热,这本书是很多孩子的心头好,小布丁妈妈以为,丛林、冒险、军队、推翻政权都是男孩子喜欢的元素。但小布丁却说,选这本书,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吃东西的场景。
小布丁还喜欢《澳大利亚寻宝记》,这是“我的第一本历史探险漫画书”中的一本,家里备有全套。他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里面有很多宝石。我们以为他们不喜欢的,他们也有理由喜欢八岁的小布丁喜欢《我的第一套圣经故事书》系列,讲的是圣经的故事。一个完全没有圣经文化基础的中国孩子会痴迷这本书,小布丁的妈妈也有点出乎意料,但她非常珍惜孩子的这种痴迷。
有一些书会像搭帐篷用的柱子一样,如果架子没有及早竖起来,孩子精神世界的维度就会变得矮小,像《圣经》故事书,就是可以当作“架子”的书,可以看成宗教图书的入门书,也可以看成走进西方文学的门径。
同理,七岁的安童喜欢的一些儿童哲学书,比如《我是什么》系列,也令妈妈很惊喜。其实,很多孩子天然地对哲学有兴趣,哲学并不是那么枯燥,对于儿童的澄明心理,他们会更天然地思考一些人生的终极问题。
他们的思维是:有趣!有趣!有趣!
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的童话作家一苇表示,孩子天生对道德感非常淡漠,他们挑选一个故事的最大标准,也几乎是唯一标准,就是有趣。一苇有个七岁的孩子,所以他尤其喜欢故事中聪颖顽劣的孩子,因为有共鸣,比如《淘气包埃米尔》等。
他们还会喜欢《好兵帅克》,包括现在非常风行的《小屁孩日记》,原因就两个字:搞笑。
同时,孩子们更爱读历险故事和成长故事,因为历险是每个孩子潜在的渴望,而成长是所有孩子的主题。
阅读可以唤醒人性里美好的部分,这是阅读的根本
大暑是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刚满10岁。他喜欢看《哈利·波特》、《爱的教育》这些书,大暑的妈妈认为,这些书多数是外国的译本,里面多是展现人性里的美好,比如:爱、平等、勇气和正义。
她认为,一个人身上天然拥有这些美丽的东西,只是在等着对的时间被唤起。大暑曾经在学校里受过委屈,回家后看《爱的教育》,对他妈妈说:真希望我们的老师也看看这本书。妈妈说,那你为什么不把书带到学校去和老师分享呢?孩子真的这么做了。
当父母推荐的书得不到孩子喜欢时,我们应该做什么?
“四大名著又不是孪生的,爱看其中一本,不一定全部都得爱看。”
事实上,总是有父母推荐的书得不到孩子的青睐。小布丁的妈妈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你永远不知道孩子的兴奋点在哪里潜伏着。你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喜欢那些书,就像你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喜欢这些书。
她举了个例子,美国绘本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被喜爱他的人亲切地称为谢尔大叔。从《阁楼上的光》买起,《谁要一只便宜的犀牛?》《失落的一角遇上大圆满》、人行道的尽头》……小布丁的妈妈自称“逢谢必买”。但儿子就是不喜欢,对此,她发出了“谢尔大叔惹你了吗?”的浩叹。
同样,小布丁妈妈的“失败之书”还包括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三本。由于小布丁很喜欢《西游记》,妈妈就兴冲冲给他买回四大名著的小人书,结果是:《红楼梦》没兴趣,《水浒传》也无感,《三国演义》是因为现在玩三国杀游戏,对里面的人物感兴趣了,准备开看,但也兴趣低缺。对此,小布丁妈妈的自我反省是:“四大名著又不是孪生的,爱看其中一本,干吗就得全部爱看呢?”
不要把大人的道德感强加给孩子
著名童话作家、《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的作者粲然,在采访中对记者说,没有天天共读的一线体验,就去评论孩子的书单好不好、理想不理想,这是很不公平的。事实上,很多家长在评判孩子爱读和不爱读的书的时候,总会不知不觉地加入自己的武断爱好,比如说,加入太多的道德感。
粲然举了一个例子。她和自己的孩子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道德方面的“冲突”,比如说《宝船》。王小二把张不三救上船,结果张不三把宝船偷了,对这个故事,粲然就直接地说:王小二就不该救张不三。这当然属于家长与孩子之间闲聊式的对话,但是粲然指出一点:孩子的道德感与成人的道德感是截然不同的,对这种不同,家长要做的是不要预设。如果把自己的道德观强加给孩子,到一定程度后,会阻碍孩子善的萌芽。孩子的善是自由自在的善,不是有所选择的善,现在框定他们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只能让他们日后成为某个程度、某个空间、某个领域的好人。但孩子的心是很强大的,他们本可以在无所不在之处纯真。
也就是说,家长的“教育”也好,“指导”也好,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局限,身为家长,最重要的是陪伴,用心交流,而不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随时想着成人比孩子优越的那一部分——那也许是并不足取的一部分。(陈思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