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集镇位于商城县西南部,大别山北麓,豫鄂皖三省结合部。余集镇是原国家建设部规划的“国家重点建设镇”“中州名镇”“省级卫生乡镇”“市级文明乡镇”,是豫皖边界通往湖北武汉的交通咽喉和商城县西南部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隆门古镇 红色历史
余集镇历史悠久,古时称隆门里,元代末年抗元名将余普清、余思铭父子携后裔兵败定居于此,命名余家集。明成祖是十一年(1475年)镇区始建,曾称罗集、雷集。清同治年间,集镇四周筑有高4米,底宽2米,长500米的石寨。四门设置炮楼,街头有哨门。主街长600米,宽4米,房屋1600余间,沿街门市300余间,全集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多为砖瓦结构房屋。30年代,余集生意兴隆,有土布、板粉、鱼秧“三大桩”,招商于市,时有“小汉口”之称。大革命时期,商光农民起义,余集成为红二十五军的摇篮。民国27年(1938年)日军进犯武汉,途径余集,房屋被毁数百间。共和国成立后为独山乡,辖现在余集、吴河和冯店,政府驻地余集。1994年11月撤乡建镇,更名为余集镇。
1931年中共商光边区特委、商光边区革命委员会、安区苏维埃驻地余集镇。1931年7月,鄂豫皖红军医院第六分院从光山县迁至迎水村。同年7月,红四军军委在余集召开军事会议,旧址尚存。
灵山秀水 美丽山乡
余集古镇相传,古时一名烂泥沟,一名蟒蛇沟。东西两大岭上林木茂密,沟中荆棘丛生,人畜不进,常有豹狼野兽出入。建街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先建大吉寺。寺内修有的三尊大佛,十八罗汉神像。此后常有人前往烧香拜佛,于是就有人在寺前搭一些简陋的草棚。卖些香、蜡、纸、炮、茶水、饮食等物,做些小生意。后便有人陆续移居于此,遂成街。清中期,余集老街便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集镇了。历练多年沧桑变化。人口不断迁徙,到民国时期,余集老街已成为一个较为繁荣的集镇。素有“小汉口”之称。由于它位于鄂、豫、皖三省边缘地,又系安徽通往武汉的公路,交通咽喉,商贸贩运者来往不断,现已成为本县境内农村中的一个贸易重镇。
民风纯朴 人文荟萃
余集镇的民风古朴,极其尊重长辈,崇敬先祖。余集镇各氏族都有完整的家谱。不少家谱明文记载先辈定下的族规家训。族规和家训内容基本一致。除去落后于时代的内容外,现仍能规范大家行为的内容,主要的有:如“忠厚传家”“勤俭传家”“耕读传家”“诗书传家”等。
余集镇处于江淮之间,受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熏陶,民歌古朴清新,细腻婉转。余集轿头锣鼓是以农村生产、生活为题材编排的锣鼓乐曲,描写了农村生活的生态形象,锣鼓声中体现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劳动、养蚕、打丝等许多欢快地劳动场面,它以优美的弦律、欢快的节奏,给人以喜悦的享受。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