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依钒

“十一”长假结束后,李仁清彻底火了。

从20岁到50岁,李仁清醉心于荒山野岭的石窟石刻间,数年坚守,研创出高浮雕传拓技艺,“复活”历史,填补空白。10月5日晚,李仁清出现在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还是日常的工作流程,还是亲切的商城口音,可呈现在亿万国人眼中时,却多了庄严与神圣。

节目播出至今,李仁清和他的高浮雕传拓技艺引起网络热议。其中,微博话题“大国工匠李仁清”的阅读量超过250万人次,收到1217条评论。据了解,作为2016年国家重点对外宣传项目,《大国工匠》从全国各行各业选出代表人物,高浮雕传拓技艺仅李仁清1人入选。

“我热爱这个,不管再苦再累,把一张拓片修复出来之后,特别有成就感,那种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昨日,在商城县金刚台镇的老屋,李仁清对记者说道。

从拓工到大师,30年来,李仁清走得辛苦,却执着。

1982年,19岁的李仁清成为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的学徒工,当时的传拓技术多为平面,面对浮雕、高浮雕造像、立体圆雕时,前辈们也觉束手无策。研创立体拓印,却在这个刚入行的小伙子心中滋长。

拓印能够将碑文石刻上的线刻、纹理、风化程度对等呈现在拓片上,许多已经消失或被毁坏的文物正是通过拓片得以复原与传承。然而,填补多年的技术空白,绝非易事。

从纸张的选择到传拓工具的改进,从墨色浓淡的运用到创作理念的精进,每一次突破李仁清都摸索了很多年,这份工匠的痴心也让他付出不少代价。

常年劳作于荒野,栉风沐雨,这让50岁出头的李仁清头发灰白、面庞衰老,看上去比同龄人老了许多。呈现在宣纸上的立体造像要满足人们的观赏习惯,线条的逼真准确,墨色的运用程度等,都是非常高难的技术,这样的精益求精,曾让李仁清的左膝髌股撕裂,至今肌肉仍在萎缩。

“随着环境气候的恶化,石刻的风化速度正在加快,一些二三十年前还很清晰的石刻,现在连一个字也看不到了,大量文物需要保护,这已经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做完的。”李仁清渴望有生之年大量培养弟子、传授技艺,将历史信息更多地留给后人。

为此,今年5月18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李仁清传习所”在郑州挂牌,来自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及河南文博单位的20多位古籍整理与保护专家出席揭牌仪式。仪式上,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李仁清的传拓技艺不是他个人的,也不是河南的,是全世界的。

为了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为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他始终秉承义务教授拓片的承诺,有时还向外地学生临时提供住处,生活不便时主动帮忙,他对学生的唯一要求是踏实学习。

谈及未来,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和梦想,“我认为以前的雕像不仅是千姿百态,还应该是色彩斑斓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突破‘彩拓’,拓出石刻原本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