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天生讲述红色记忆(南阳晚报供图) |
9月的荆紫关老街,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刚从地里掰回的玉米棒,挂在木梁红窗上,结实饱满,闪着金灿灿的光芒。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红辣椒,晾晒在木门前的青石上,衬得小院内的石榴更红,门楼上的灯笼更艳……
叩开一处半开的木门,一个青秧黄花的丝瓜凉棚映入眼帘,87岁的桂天生就坐在凉棚下的藤椅上。见到记者一行,这位耳聪目明、身体康健的老荆紫关人,挥舞着布满老年斑的双手,忆起81年前的那段往事。
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两个小时打下荆紫关的佳话,就从这里讲起……
总策划:赵恩烽 赵锐 执行:信阳晚报记者 黄慧 周涛 韩蕾 南阳晚报记者 蒋宁宇 刘娜 张曦
金豆沟,见证沧桑巨变
背倚秦川,面朝丹江,五里老街,见证沧桑。
古朴秀丽的荆紫关,永远不会忘记1935年的那个夏天。
“那时,我才6岁,刚记事儿。”87岁的桂天生,眯着眼忆起自己童年所见后被父辈反复提及印入脑海的红色往事:1935年6月,面对敌人蜂拥而至的“围剿”,红二十五军主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采取“诱敌深入、先疲后打”的战略,跳出敌人包围圈,打下陕西商南富水关,奔袭河南淅川荆紫关。
“荆紫关,是兵家必争之地。关口外,是八百里秦川。关口内,是开阔平原。”停顿一下,抬高嗓门,桂天生加重语气说,“自古就是战略重镇!”
那个夏天,因集中兵力围剿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在三省交界的战略重镇荆紫关,只部署淅川一个地方的民团驻守。擅长以智取胜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派出4名侦察员,化装成敌44师军官,于6月15日到达镇西魏村,不仅受到当地保长的热情接待,还摸清了敌人军事部署。同一时间,另5名侦察员化装成敌44师军需处处长及随从,到达荆紫关镇公所,以“围剿红军16日上午将路过此为名”,通告镇长做好迎接。
“当时的镇长,叫刘伯显,他真把红军当敌44师军需处的人了,好茶好饭好招待。”桂天生笑言,镇长的拙眼成全了红军的计划。
15日下午,徐海东率领223团和手枪团,出商南富水关南下,一路急行军,直逼荆紫关,于16日拂晓来到镇外防御重地金豆沟。为智取进关,我手枪团化装成敌围剿队,遭到守关警戒连的怀疑,一时间,双方僵持,剑拔弩张。危急关头,我军300多支长短枪齐刷刷亮相,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的敌人,被红军全部缴械。
“这里就是金豆沟。”这个9月,在荆紫关镇西北一处两面环山的开阔处,也是荆紫关人的淅川县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高帆说。站在金豆沟桥上,看着丹水在眼前流过,梯田人勤地忙,汽车蜿蜒而过,让人不禁感慨:没有昔日的不懈跋涉,何来今日的宁静和平!
老民谣,唱出长征精神
拿下金豆沟,就打开了荆紫关的大门。
1935年6月16日,攻下金豆沟的关门后,徐海东率部以闪电般速度对荆紫关形成三面包围。打着敌44师旗帜的我尖兵排战士,击毙寨门团丁,夺取寨门。一拥而入的红军主力一路占据后山,搭人梯登城而入;一路奔赴东北寨,击溃民团;一路镇守西河滩,与敌交锋……守敌对红军突袭猝不及防,晕头转向,乱作一团。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红二十五军一举攻占荆紫关,全歼敌军一个营,活捉敌44师军需处处长,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民用物资。
在红二十五军十个月的长途跋涉中,这次战斗意义重大。
青砖黛瓦的荆紫关镇革命纪念馆,就坐落于老街上。走进院内的红军纪念馆,程子华与徐海东的泛黄合影照映入眼帘。照片下,印着这样一句文字:“攻占荆紫关是红二十五军在陕南第二次‘反围剿’中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这场胜利之战,留给桂天生的,是鲜活的民生记忆。“打开荆紫关,白布堆成山。”这句在镇上流传了80多年的民谣,说的就是红二十五军攻占荆紫关后的百姓福利。彼时,百姓穿的粗布衣,是用白布染色后剪裁缝制。徐海东率部攻占荆紫关后,张贴公告,召开群众大会,打倒土豪劣绅,打开财主们的仓库,把布匹、被褥、盐糖、粮食堆成山一样高,分给穷人。作恶多端的13个劣绅被一一处决。
“真是大快人心啊。”当年曾随大人去处决现场的桂天生说,红军开仓斗恶霸,让百姓明白,红军是为人民的。
红军鞋,编织幸福生活
为牵制敌人,1935年6月16日下午,红二十五军就撤离荆紫关,由白浪街进入湖北郧县,经鲍鱼岭、南化塘向陕西黑山街一带挺进。此后一年间,红二十五军74师在荆紫关、西坪一带打游击战,扩大影响,深得民心。
汤汤丹水见证红色往事,古朴老街彰显家国情怀。
66岁的荆紫关人郑秀英,因有一手编红军草鞋的独门绝活儿,在老街开有草鞋店。“自红军来了荆紫关,俺祖上就会编这红军鞋。”她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爱买她编的红军鞋作纪念。
红军留下来的财富,还有天下为公、和谐共处的精神。镇上的白浪街,汇聚世代居于此的陕西、湖北与河南的乡亲。朝夕相处中,归属地不同的他们,是乡邻,如朋友,似亲人。农闲时,来自三省的百姓,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脚踏三省纪念碑处,拍闲话,说近况,谋发展。“祖祖辈辈都在这儿,分都分不开。”开客栈的河南淅川人聂大哥,笑着说。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老街蝶变,情怀依旧。
荆紫关位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保江水永续北上,传统又现代、智慧又包容的荆紫关,迈上了绿色崛起之路。镇东南,北京市援建的湖桑标准化种植基地,万亩湖桑长势喜人,一片葱郁。数以亿计的桑蚕,结茧吐丝后,破茧而出,把所有都献给这片深情的土地。就如,那些用血肉用身躯用生命,换来今日幸福与和平的革命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