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是人民军队的发源地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接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面临占据绝对优势装备的反动武装的蚕食和挤压,放弃历尽艰辛创建的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红二十八军坚守大别山,坚持了从1935年至1937年极为艰难的3年游击战争时期。从1934年至1936年,在参加长征的四支主力红军队伍中,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更有特别之处——
吴焕先故居
红二十五军是平均年龄最年轻的红军长征队伍
红二十五军没有多少年龄超过18岁以上的战斗员,大多数是鄂豫皖根据地在战斗中牺牲者的遗孤,有一些是随红四方面军入川将士子弟。出征时,军长程子华29岁,军政委吴焕先27岁,副军长徐海东33岁。营团干部多是20岁出头,连排干部大多数不到20岁。军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也只有十七八岁。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红二十五军的队伍中,还有一批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共产国际》的文章中是这样的描述:“在鄂豫皖边界人迹罕见的崇山峻岭上,十一二岁的儿童上山寻找自己的父亲,他们还是幼弱儿童就如大人一样懂事,他们亲眼见过白色恐怖的一切惨状,他们在幼年童稚时代就领略了一些政治常识。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红二十五军,产生了儿童军。这一部队大多数战斗员的年龄只是从13岁到18岁。”这是对红二十五这支“儿童军”的真实写照,既表明了这支“儿童军”产生的背景,也反映出“儿童军”的政治本色和年龄特点。红二十五军长征中每到一地,老百姓都叫红二十五“童子军”或“娃娃军”。这些年轻的红军将士以尚显稚嫩的肩膀,毅然独立撑起了鄂豫皖根据地的革命大旗。他们自己也未曾料到,背负这面旗帜行程万里,晓行夜宿,冲破重重围追堵截,将其插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之上。
红二十五军是出发时间最晚、到达陕北时间最早的红军长征队伍
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月初)出发1个多月后,受中革军委主席周恩来的派遣,程子华从中央苏区到达鄂豫皖,传达中革军委指示——跳到外线去,开辟新的根据地。虽然战事紧张,红二十五军领导层和鄂豫皖省委同志还是尽可能周全的安排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鄂豫皖省委在信阳光山花山寨召开会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形成决议:战略转移,跳出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谴队”名义出征;调整了军政主官职务,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取消师级建制,缩编为三个团和手枪团;由尚在皖西的省委委员高敬亭留守大别山,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斗争。1934年11月16日,在夜色掩护下,这支2980人的队伍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西进。西过平汉铁路,开始长征。
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万里程。斗争形势复杂多变,红二十五军没有电台,与中央也失去联系,完全是依靠省委和军部领导的通观全局之势,独立自主之活,作出创建根据地、征战甘肃、北上陕北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完全符合当时中央意图和革命发展大势需要。1935年9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在永坪会师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为军团长。红二十五军成为长征时期与陕北红军会师的第一支红军队伍。红十五军团先后发起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途中唯一创立根据地的红军长征队伍
经过6个多月奋战,先后或主动或被迫发起独树镇、庾家河、袁家沟口等战役战斗百余次,红二十五军最终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两次“围剿”。1935年4月,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山阳县小河袁家沟口成立,这标志着鄂豫陕苏区的初步形成,部队也发展到3700余人。先后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两个县、13个区、40多个乡、300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90多万亩。翻身后的群众高兴地唱道,“分田分财又分粮,穷人翻身把家当;吃饭莫忘红二十五,翻身不忘共产党”。在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损失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区播洒下了共产党和红军种子,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这是参加长征的队伍,在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块较稳定的根据地。
红二十五军是红军力量不减反增的红军长征队伍
红二十五军从何家冲出发时共有2980余人,长征途中创建了有50万人口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根据沣峪口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主力4000余人继续西征北上,驰骋陇南陇东,截断西(安)兰(州)公路20天,攻占三座县城,到达陕北时还有3400余人。留在鄂豫陕根据地的红七十四师由成立之初的700人,到1936年底与红十五军团会合时发展到1700多人。两部合计5100多人,与长征出发时的人数相比增长接近一倍。
红二十五军是长征途中军政主官伤亡最重的红军长征队伍
庾家河战斗中程子华、徐海东均受重伤。一颗子弹从徐海东左眼下射入,从颈后穿出,喉咙被淤血堵住,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紧急关头,护士周少兰(后为徐海东妻子周东屏)伏下身子,一口一口将其喉咙里的淤血吸出,昼夜寸步不离,悉心照顾。在昏迷4天4夜后,他奇迹般的活了过来。这位英勇的红军将领,此后是躺在担架上指挥全军到达陕北的。军长程子华直到逝世前,仍担任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理事。他那双美国作家斯诺,所描述的“爪子似的伤残的手”,正是长征给他留下的永久印记。
庾家河战斗后军长、副军长两位军事主官负伤,军政重担全落在政委吴焕先一个人身上。当陕北在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政委吴焕先又一次身先士卒地指挥冲锋时,不幸英勇牺牲,1935年8月21日,生命指针静静停止在28岁刻度线上,他的英年早逝,使得二十五军痛失“军魂”。2009年吴焕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产脊梁。红二十五未翻越雪山也未过沼泽草地,却是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牺牲了主要领导人的一支红军队伍。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是中国革命壮丽史诗中极为悲壮的华彩乐章。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的历史,是红军长征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二十五军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单独转移并先期抵达陕北,经历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人数最少的一支红军长征队伍锻造出97位共和国将军的耀眼辉煌。
80年硝烟散去,80载思念不竭。回顾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让我们对长征中壮烈牺牲的先烈深切缅怀,更对当年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悲壮铭心难忘。
悲壮的长征历史孕育着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既属于过去,也属于当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80年后的今天,长征精神的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时代的因子,从中汲取撼人心魄、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征程中继续前行!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章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