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内的朱鹮
对孵化区的笼子进行消毒
为朱鹮准备新鲜食物
朱鹮对生存环境要求严苛,室外也要及时打扫
孵化区一角

首席记者 周涛 文/图

在位于罗山县灵山镇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多人的工作、生活与一种大鸟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全天24小时与它们为伴。“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繁衍在这里的世界级珍稀鸟类——朱鹮;“他们”,是朱鹮饲养员,守护着这些国宝的美丽“保姆”。

清晨5时,初秋的山间,湿润的空气环绕四周,饲养员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记者跟随有着26年饲养经验的黄治学,缓步走进一个模拟真实湿地的巨型网笼内,朱鹮的嗷叫声不绝于耳,几只朱鹮在树枝上单腿站立,白里透红,亭亭玉立。

巡查环境是她每天早上的首要工作,目的是检查周边环境有无异常,头天晚上是否发生朱鹮碰伤、挂网等情况,如果出现,即刻雇人爬上几十米高的铁网上进行解救。远望、爬坡、俯身查看,在野化区近一个小时的工作,记者的鞋沾满泥土、衣裤被露水浸湿。回到员工驻地吃早餐时,太阳才刚露头,山间的农家炊烟袅袅。

吃完早饭,记者来到一个操作间,饲养员周磊正将漂浮在一个大水池中的死泥鳅一一捞起。“朱鹮的主要食物是鲜活的泥鳅,一只朱鹮一天的量在半斤到六两左右。”周磊一边说着一边将一大桶泥鳅提到孵化区。经过近1个小时的清洁消毒后,周磊将泥鳅倒进水槽。见记者在笼内拍照,朱鹮硬是不下来吃。周磊告诉记者:“它们是幼鸟时,与我们非常亲近,一见吃的,它们就像孩子似的绕在我们身边吃,现在长大了反而怕人。”

为了给它们找食物,春节期间不陪家人,往返多个省市;为了调查它们的放飞状况,将翻山越岭、搭帐篷吃泡面当“家常便饭”;半夜冒着危险来到孵化区,驱赶偷朱鹮卵的大蛇……回忆起工作的这些年头,每一名饲养员都能讲出些或辛苦、或感动、或惊险的事儿来,但他们都说这样的付出很值得,“朱鹮不但是国宝,还被称为‘吉祥鸟’,它们会为我们带来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