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碑前纪念烈士 本报记者 黄 慧 摄 |
总策划:赵恩烽 赵锐
执行:信阳晚报记者 黄慧 韩蕾
见习记者 郭晓雨
南阳晚报记者 于欢 王维纲
82年前,在独树镇那场战斗中,数百名红军战士为了长征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长眠在了七里岗。
82年后,无数后人来到“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对先人进行缅怀,红色故事还在乡里坊间流传。
漫漫长征路,兴国烈士魂。那柄用鲜血铸就的刺刀,高高矗立,为后人吟唱出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也在昭示来者永远不忘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难忘的回忆
独树镇战斗时值秋末冬初,但在红二十五军中却发生了一件“让马”的暖心故事,至今还流传在独树镇的街头巷尾。
在七里岗战斗中,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在当时的红二十五军中是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在战斗的紧急时刻,刘华清急忙从一个伤员手中抓起一支步枪冲了上去。当他上好刺刀准备与敌人拼杀时,不幸左小腿中弹,跌倒在泥水地里。
紧急包扎时,刘华清浑身滚得像个泥人似的,衣服也全湿透。脚上的一双草鞋,在向敌人发起冲击时,也被烂泥拔脱。他只感到双脚麻木沉重,想动也动弹不得。
天黑夜暗,雨雪不止。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决定把刘华清和部分伤员留在当地群众家养伤,并发给几块银元作安置费。刘华清得知后,挣扎着找到戴主任,坚决要求继续长征。戴季英无可奈何地说:“你不留下咋办?这次打游击,靠的就是双腿,可你……”
就在这关键时刻,军政治部秘书长程坦牵着与刘华清合用的一匹驮东西的小马走过来,戴季英这时说:“那就带上他吧!”程坦马上说:“华清!你骑上马吧!”刘华清看着自己受伤的腿,也顾不得再推辞谦让,感激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刘华清在马上熬过了长征途中的艰难时刻,两个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一段经历,给刘华清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2004年,刘华清在自己撰写的《刘华清回忆录》中,以《独树镇负伤》为题,专门讲述了自己在血战独树镇中的详细战斗经过,并深情地追忆道:“人生中有一些命运转折的关口。对于我,这次负伤算是一个关口。”
永远的荣光
对于独树镇战斗,红二十五军军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回忆道:“独树镇战斗,我军在地形平坦、气候很坏的条件下,以不足三千人的兵力挫败敌军数万步骑兵的猛烈合击,转危为安,这是红二十五军能否保存自己,能否完成转移任务的关键性一仗。”
刘华清在回忆录中写道:“独树镇之战,关系到红二十五军的生死存亡。情势之险恶,战斗之惊心动魄,至今历历在目。”
红二十五军二二四团二营四连副连长、原军事科学院政委王诚汉在其回忆录中说:“独树镇七里岗恶战,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场战斗,其惨烈、悲壮程度更是少见。这一仗打得太突然、太激烈、太艰苦。我们硬是用大刀砍出了威风、压倒了敌人,使红二十五军绝处逢生。”
1996年10月22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红二十五军独树镇七里岗之战称为“血战独树镇”,并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等著名战役并列提出,充分肯定了这场血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997年11月26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方城县委、县政府在七里岗旧址建立了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纪念碑以一把变形的刺刀为表现形式,寓“血战”之意;碑高25.34米,象征着红二十五军的番号和1934年的时代背景;碑的正面是刘清华题词:“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背面是程子华题词:“历史精神不死”,昭示着红军永存于世的战斗精神,激励着后人弘扬红军传统,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家园。
铭记与传承
“这里是红军当年战斗过的地方。”8月27日,57岁的马发元正带着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孙子,仔细看纪念碑上的碑文,“当年这场战斗真的是很惨烈,红军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爷爷,你是怎么知道的?你难道见过当时打仗的场景吗?”小孙子问道。
“那是爷爷的爷爷在20多年前告诉我的,那时候的我也就30岁……”马发元认真地回答。
对于当年的那场战斗,老马的爷爷曾这样回忆:“夜里枪炮声、冲啊杀啊响个不停,到白天看到死的红军都是娃娃兵,心疼人啊……”
“20多年前,我爷爷说起当时战斗场景时还特别激动。”马发元是七里岗附近焦庄村的村民,从小他就喜欢和小伙伴们玩打仗游戏,成家立业后,听到爷爷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更是热血沸腾。从那之后,老马就决定把这段红色记忆当成传家宝,不仅讲给了自己的孩子和孙子,还将这段历史告诉了许多村里的年轻人,“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历史,记住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红军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要好好努力,珍惜生活。”
这段红色记忆不仅被老马记住了,也被更多的独树镇人记住了,他们发扬革命先烈不怕苦、不怕累的长征精神,突出招商引资、城镇建管、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民生改善、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经济平稳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在建设经济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生态大镇的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