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口头创作的韵文作品,它包括民歌、民谣两大类,也包括少量流传至今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人们习惯将其称为民歌。

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世代传唱的民间歌曲。它有词有曲,可唱可和。曲调既有较稳定的曲式结构,又有散板悠长的曲式结构;歌词有与乐曲相适应的章法和格局,有时是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远古时代的商城地区,山大林密,荆棘丛生,是狼虫虎豹和飞禽走兽的乐园。或因部落征战而逃亡,或因天灾人祸而避难的人们迁徙至此定居后,最初的生活方式是以群居狩猎为生。“嗬!嗬”“哟儿——嚎!”“哟儿嚎嚎!哟儿嚎嚎!”这些口头自然习惯用语和音调,形成了商城民歌的雏形并流传至今。山歌《山答应》、田歌《打吆喝》等民歌仍明显的具备以上特点。

到了汉代,在商城设置雩娄县。因雩娄是祭祀天地、求神拜佛而修建的祭坛,所以商地曾有唱伏羲、唱女娲、兄妹交合而繁衍人类的传统民歌。唐代是诗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民歌也相应的在曲调风格、演唱形式上有很大的突破,边歌边舞便是当时的创新。如商城的挑花篮唱小曲和盅盘舞、花扇舞、花伞舞等歌舞仍保留了唐代风格。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适应城市人民文化需求的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兴起,一些商城歌舞也开始戏曲化。如原只唱小曲的花篮舞,便一跃进化到能演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三小戏了。到了元代,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致使风格明快的谣体民歌比较突出。明清之际,民歌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如揭露分封在商城的明室王子勤火式等世代在地方盘剥劳动人民的歌谣“勤扫帚,地皮光。朝纳粮,不留糠。抢搜茶,叉袋装。丰年庶民也逃荒”就一直流传至今。

近代,民间歌谣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十分突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民歌也注入了新的生命。老歌手焕发青春,新歌手继承传统,他们“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再创作,使大别山民歌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大别山民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