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巧渡金沙江》。 新华社发

“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河流急,不怕山高路又长……”今天,在金沙江边,这首红军歌曲依然被人们传唱,赞颂着当年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传奇战史。

1935年,为了跳出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蒋介石欲将红军歼灭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中央红军决定实行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他们准备抢渡金沙江,夺取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南麓、横断山脉东麓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水流湍急,难以徒涉,是红军北上的一大险关。

如此天险,再加上国民党军的前堵后追,要想渡江绝非易事。但是,英勇智慧的红军,用一连串“巧招”实现了这一战略意图。

巧用“调虎离山计”

4月初,中央红军南渡乌江后,直奔贵阳,一度打到离贵阳城20公里的飞机场。毛泽东的作战意图是“调虎离山袭金沙”,指出“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因为西进云南、渡过金沙江,必须调出滇军,扫除主要障碍。

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看到红军直逼贵阳,自己身边只有一个团的兵力,急令滇军主力紧急增援,又严令湘军、桂军等各路军队对红军堵截。直到发现红军在贵阳东三四十里外向西南急进,才解除警报。

正当国民党军纷纷向贵阳以东集中时,中央红军主力突然由清水江地区急转南下,以每天60公里的行军速度,向云南方向疾行,逼近昆明。

这时,大部滇军已调往贵阳“听用”,昆明城内及其周围兵力非常空虚,蒋介石派出追击的部队也远距红军三天以上路程。为保住昆明,“云南王”龙云让尚在曲靖以东的孙渡纵队取捷径赶往昆明,并调集云南各地民团前来防守。这样一来,滇北各地和金沙江南岸的防御力量就大大削弱了,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巧借“龙云献图”

红军进入云南东部平原后,对当地的地形道路很陌生,仅有一份全省略图且地点路线都很不精确,完全靠询问向导一步步探索,少不了走弯路。

巧的是,当红军包围曲靖向马龙前进时,迎面截获了由昆明驶来的给薛岳送物资的汽车。车上满载着宣威火腿、云南普洱茶、白药等,最为重要的是,车上还有印刷精致的一比十万的云南军用地图。原来,薛岳因没有云南军用地图,请龙云送去。龙云原本要派飞机去送,但是机师忽然生病,只好改用汽车。没想到被红军截获。

这些地图为红军行军作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毛泽东知道后开心地说:“当年孔明入川有‘张松献图’,今天红军入滇有‘龙云献图’。”

乔装打扮巧取三城

4月29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出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红1军团接到命令,立即派红4团向禄劝、武定、元谋急进。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了解到,国民党的“中央军”还没有去过这几个县,决定由先头分队化装成执行任务的国民党“中央军”,智取禄劝、武定、元谋三县。

红4团抽出三个连,利用先前缴获的一批国民党军服和武器,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当部队到达禄劝时,民团武装看到出现在城门口的这支队伍服装整齐,扛着清一色捷克枪,于是断定“中央军”来了,引着部队进城。县长和军警官绅各色人等“热烈欢迎”,还将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交办的粮款全部交出,并置办丰盛的“接风宴”。

红军要启程,禄劝县县长又通知武定县县长。武定县又作准备,欢迎“中央军”的场面更加隆重,气氛更加热烈。就这样,红4团一天中没费一枪一弹就巧取三城,为大部队直插金沙江赢得了时间。

说服船工巧过皎平渡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中央纵队先遣干部团一部,一昼夜行进100公里,于5月3日晚抢占了金沙江皎平渡口,缴获2艘木船。

与此同时,红1军团赶到龙街渡口,但江宽水急,国民党飞机经常低空袭扰,架设浮桥没有成功。按照中革军委命令,他们留下少量部队和工兵继续架桥以迷惑敌人,其余抵达皎平渡口。龙云、薛岳果然上当,断定红军要在龙街渡江。中央红军右纵队第3军团抢占了洪门渡口,因船只少,水流急,不能架桥,部队难以迅速渡江,除留第13团在洪门渡江外,其余也改由皎平渡江。

但红军在皎平渡口一共只找到6艘木船,大船可渡30人,小船只能渡11人。而且,当地还有“夜不渡皎平”的旧俗。

这6艘木船,承载着两万红军的性命,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前途。为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刘伯承等直接指挥,严格渡河纪律,不争不抢,保持秩序,确保渡江安全。

他们还找到汉、彝、傣、纳西等各族船工36人,杀猪宰羊一天管6顿饭,每天给每个船夫5块大洋工资。船工受红军政策感召,打破“夜不渡皎平”的习俗,6艘船连续摆渡7天7夜,帮助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

5月9日,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未掉一人一骑。两天后,当国民党军先头部队赶到金沙江边时,只看到岸边留下的几只破草鞋,红军已不知去向,渡船也没找到一艘,只能望江兴叹……(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