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赵恩烽 赵锐 执行:信阳晚报记者 黄慧 周涛

南阳晚报记者 蒋宁宇 李萍 张曦

初秋的新县,依旧清新秀丽,满眼苍翠。如果不是翻开历史长卷,谁能想到,如今这座宁静别致的小城,会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过一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新县作为当年鄂豫皖苏区首府,五万多名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埋骨忠魂;43位将军驰骋疆场,彪炳史册……大别山风云激荡,这里先后诞生和培育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走出了许世友、吴焕先、高敬亭等一批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

8月16日,本报与南阳晚报“重走长征路·再写新篇章”联合采访组走进新县,倾听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英雄故事,追寻那段激励后人奋力前行的红色记忆。

记录历史古老宗祠打下红色烙印

16日上午,在距离新县县城西南21公里的箭厂河乡方湾村,采访组跟随箭厂河乡方湾村村支书方应长的脚步,来到一栋老房子前。

方应长介绍说,这栋老房子名为闵氏宗祠,建于清咸丰元年,由当地闵氏家族创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建筑群建筑之一。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于当年11月底,在檀树岗重建了红二十五军。1933年7月,红二十五军开始驻扎箭厂河,司令部就设在闵氏祠堂。

记者注意到,在房子的南墙头,写有“为保障秋收秋耕,坚决扩大红二十五军,打破敌人的新进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国工农群众的一条出路”等标语,方应长说,那是当时第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同志亲笔书写的。

走进祠堂仔细观察发现,房屋系砖木结构的南方民族建筑形式,布局为前后两排,每排5间,与东西各两间耳房构成“四水归池”的天井院,院内地平用条石砌成。祠堂正面中部为一吞字大门,大门和后排走廊装有拱形天花板。前后两排屋顶为古钱形瓦条脊,脊中间有彩瓷“顶子”,两端有鳌鱼兽头。前后墙用花砖封檐,前檐花砖之间还有彩绘戏剧故事。

“1986年11月,这里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应长介绍。

讲述历史红军后代传承革命精神

在闵氏祠堂,见到采访组,负责看护旧址的老红军后代闵学东很是激动,这位73岁的老人向大家讲述了那些年发生在祠堂周围的那些事。

“我姑妈名叫闵丹桂,1930年左右,李先念在闵氏祠堂建立苏维埃政府,我姑妈就站在这里提着盒子枪站岗。”闵学东指着漆黑的祠堂大门说。“闵丹桂性格刚烈,不畏强暴……”这是闵学东心

中姑妈的形象。“姑妈小时候很苦,很小的时候亲生父亲就去世了,她就跟着母亲到处乞讨。”闵学东回忆说,参加革命后,姑妈就帮老百姓抢粮食,惩办恶霸,保护贫苦人利益。1931年,红安县革命法庭成立后,闵丹桂担任庭长,同时担任红安中心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她敢于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不顾个人安危。由她签发的处决反革命罪犯的“革命法庭布告”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至今留存。1933年9月,闵丹桂在“肃反”扩大化中被杀害。在闵丹桂的带动和影响下,闵学东的伯父也跟着参加了革命。历史上,闵家先后产生了五位烈士。除了闵丹桂,还有闵学东的四个伯父。

采访组离开宗祠时,闵学东一再强调,他是自愿义务守护这座旧址的,他会踩着父辈的足迹,发扬长征精神,一直守护在这里。

铭记历史让红色火种生生不息

下午2时许,烈日当头,采访组顾不上休息,赶往位于新县县城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在浓墨重彩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中,红二十五军经历了几起几落。1931年,红二十五军建立于金寨县麻埠镇,原属红四方面军编制。1932年10月,其73、74师随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转移。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转移后,国民党军队对这里的人民进行了野蛮的蹂躏和摧残。但并没有吓倒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苏区人民,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地投入新战斗。当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以其留下的75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重建了红二十五军,为保卫和恢复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4年11

月11日,鄂豫皖省委召开常委会,讨论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问题,最后决定红二十五军向平汉铁路以西的桐柏山区和伏牛山区转移。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共2900余人,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开始长征……

“在新县这块红色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红军。鼎盛时期,根据地发展到26个县,人口发展到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000余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苏区共走出了349位将军,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解说员介绍说。

“这是全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当

年书写在青砖墙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等珍贵文物,这可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这是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路线图,充分反映出当时的艰辛……”走进一间间阵列室,解说员娴熟、生动地解说着革命故事,采访组完全沉浸其中,仿佛曾经那些战火纷飞的画面就在眼前。

人们都说,在新县,抓一把泥土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鄂豫皖地区从1921年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全国解放,28年间火种不灭、红旗不倒。采访组成员纷纷感到:江山千秋永在,英雄风范长存!每一个革命英雄,都是一部抗战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对这片土地、这段历史、这批先烈的敬仰和感恩奋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