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 资料图 |
本报记者 时秀敏 黄宁
“巍巍大别山,清风满人间。殷殷杜鹃红,天地敬先贤。”2015年12月,《解放军报》“长征人物”奖揭晓,许光榜上有名。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他曾是海军的一名舰长,却遵从父命回乡参加社会建设;他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原型,却几十年无人知晓;他是开国上将许世友的儿子,却没有半点的特殊与傲慢。在许光的身上,折射着中国革命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无私奉献;体现着共产党人纯朴谦逊的政治本色和良好家风。”
诚如斯言,许光终其一生,都在传承与坚守,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质,坚守共产党人的红色“本色”。
在许道江的记忆里,父亲的形象很多时候都和爷爷叠加在一起,父亲的身上有着深深的爷爷的烙印。“在新县工作期间,您一身正气,艰苦朴素,没有一点‘红二代’的优越感。爷爷生前穿的是布军装、军棉袄、圆布鞋,还有自己编的草鞋。而您一生是上身着破旧的蓝布衣,下身是洗得发白的的确良军裤,一直穿到去世。”
在《大别山的杜鹃火样红》一文中,许道江深情追忆:“您为了让百姓有房住,让出了自己带院子的房子,从1995年一直住着60平方米的两居室,不装修,甚至舍不得换一盏亮一点的灯泡。直到去世,您还用着70年代的立柜、写字台,80年代的沙发,90年代的老式电视。患病后,您的身体每况愈下。夏天酷热如蒸,儿女们想把老式吊顶电扇换成空调,可您坚决反对,嫌太破费。我们多次要给您改善住房条件,您都坚决拒绝,说,‘你们的爷爷去世时只有1100元存款,喝的酒没有一瓶是用公家钱买的,都是爷爷自己的工资,你们要继承下来,不要抹黑’。”
到过许光生前寓所的人,都会为屋内的简朴所震撼。这里俨然是一个上世纪老物件的陈列所。为数不多的简易家具和家电历经岁月的剥蚀已陈旧不堪,默默向世人诉说着这位老人清贫的一生。墙角一排排蜂窝煤整齐地码放着,落满了灰尘。泛黄墙壁的日历还停留在2013年1月5日那一页。翌日,这个尝遍了人生苦辣酸甜的老人,便离开了他挚爱的大别山,一生两袖清风。
其实,许光曾有多次机会住上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但这些机会全都被他拒绝了。在县人武部时,单位分配家属房,按照级别许光可以分到一处团职房。然而,他却主动把房子让给了一位生活比较困难的外地干部。转业到新县人大后,许光又把分给自己的院落无偿让给了当时急需用地的县人大常委会盖家属楼。
许光的生活一直比较拮据。由于子女多,许光连买件新衣裳都捉襟见肘。他用父亲寄来的90块钱买了一台缝纫机为子女做衣服,自己则“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卖掉家里唯一一辆自行车给子女看病后,许光上班的交通工具也没了,步行上班的他常常被人质疑:他真的是许世友将军的儿子吗?
生活中的朴素作风被许光带到了工作中。在主持修建县人武部办公楼和综合仓库时,他连掉在地上的几枚钉子都不放过。“虽然是几颗小钉子,但都是公家的财产,我们一点儿也不能浪费!”现场的废木屑在他看来也大有用处,他把它们统统收集起来,给施工工人烧水喝。
便宜的“散花“牌香烟,他一抽就是几十年,单位安装的电话他也从来只接不打,甚至于连公家的水他都不愿意浪费一点一滴……
许光树起的是一座道德的丰碑。对于许道江来说,父亲是本读不完的书。他的精神世界常人很难走进,这座“精神富矿”更是她这辈子取之不尽的财富。很多年后,她终于读懂了父亲,“为什么父亲一直那么艰苦朴素,克己奉公?因为他是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今天的好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他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执着信念,永葆本色。”
“爷爷一代,开国打江山,一将功成,却长自庶民,永接天心地气;爸爸是红军之后,得爷爷真传,纯朴如初,根植于人民中间,身上永远带着泥土气息,得到百姓的敬重和爱戴。他们是纯粹的共产党人。”同样作为“红色的后代”,父亲的坚守,许道江已慢慢参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