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恩烽 黄慧/文图

为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宣传开封“文化+”理念,搭建媒体联盟平台,实现联盟媒体合作共赢,7月5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汴梁晚报》、清明上河园共同承办的“一带一路”旅游城市媒体联盟成立大会在开封召开,同时,全国33家晚报社长、总编辑和名记者、名编辑“乘高铁 看开封 访清园”采访活动也正式启动,与会人员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清园采风,本报记者近距离感受了八朝古都厚重的历史底蕴,领略到了古城开封“文化+”带来的新变化。

900年前,张择端用一幅《清明上河图》将北宋繁华收入画卷;900年后,开封人用一城宋风古韵将历史画卷变成了现实。

历史成就了开封,文化成就了清明上河园。

清园建筑很“宋朝”,这一点从来没人怀疑。清明上河园在当下的开封,“复制”了北宋的开封,所谓“距离产生美”,900多年的时间距离, 足以让原本寻常的东西,具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对于清明上河园来说,这样的“距离感”至关重要。而清园这些年的成功,正是因为让游客感觉到了那900年的存在。这种“距离感”的根基,是“复制”的真实性,无可争辩的真实性。清明上河园里的河流、桥梁、房屋、街道、城门等等,都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那些都是北宋首都汴梁曾经有过的,规模布局也是宋朝原样,甚至酒店、宾馆的招牌、字号,也都保持宋朝原样,那些酒店曾活色生香,不知醉倒过几许风流人物。2015年,清明上河园的游客量达256万人次,收入突破2.5亿元,净利润首次超过亿元大关。

“来到开封,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座城市的旅游文化。走在各个景区不难发现,开封市通过对大宋文化的挖掘、整理,巧妙地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景区的景点设置和演艺等方方面面,让游客不断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走在开封的大街小巷,人们可以发现,这座城市的文化已经浸润到了角角落落,不但绿化、美化得非常成功,而且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都构成了‘全城一景’。从市民脸上和言语中都能感受到生活在这里是多么幸福!”通过采风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大咖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的确,作为八朝古都、有着4000年建城史的开封,用“文化+”的现代语言讲述古城故事,唤醒沉睡的宝藏,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开封曾经作为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城市,商贾云集。时至今日,开封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一带一路”旅游版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9月,开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规划了“文化+旅游”、“文化+城建”等10个专项行动。“文化+”,是指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将文化创新创意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与新形态,让游客得以融入在北宋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

清明上河园是开封实现“文化+”的一个“前沿阵地”,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汇聚于此。去年,开封市旅游接待量44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5亿元,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为41.2%。

其实,历史远去的只是记忆遗墨,现实中,开封——东京还是东京,汴梁还是汴梁。直到今天,每一个走进开封的人,只要你用心体会,你都能感受到开封人的精神特质亘古不变,他们的繁华,他们内心的骄傲,他们生活里的习俗至今依然“潜伏”在大宋王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