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颖 通讯员 晏乾坤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个行业的100名优秀共产党员、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300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获得表彰,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黄久生被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省共有4位。黄久生是来自我市的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
“这些年来,我不管获得多少荣誉,多大荣誉,我都告诫自己不能忘本,我至今还保留着老家3间破旧的土坯房,让它时刻提醒我还是那个潢川县晏岗村出来的农村娃,永远是一名农民工党员。”
“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增光”,这是黄久生1998年入党时立下的誓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庄严的承诺。
淳朴民风,让他树报恩宏志
黄久生,1965年出生于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1971年冬季,黄久生的母亲去世,留下了6岁的黄久生,还有4岁的妹妹和2岁的弟弟。父亲靠走街串巷修锅补盆维持生计。每天天不亮,黄久生就早早起床,打扫院落,照顾妹妹。到村边的水井旁打水时,由于他力气小,提不动满满一桶水,就常常得到周围叔叔伯伯们的帮助。提起这些小小的帮助,至今黄久生仍感激不尽。
吕大妈家有7口人,那时候谁家也都不富裕,但是她无论吃什么东西,都会想着这家孩子。有一年春节,吕大妈家换了些白面,做了一共20个饺子,既要想着老的,又要照顾小的,思前想后最后给黄久生端去了5个。黄久生兄妹平生第一次吃到鲜美的饺子:“我到现在还记得饺子是白菜豆腐馅的,她自己家都不够吃,还能给我们,纯粹是把我们当自己孩子看了。”
每到冬天,乡亲们总是牵挂着这家里的苦命的孩子。有的送来了一件棉袄,有的送来了一条棉裤,有的送来了一双鞋子,有的送来了一顶帽子……乡亲们送来的衣服不仅温暖着孩子的身体,更温暖了孩子幼小的心,给黄久生贫穷的童年带来了一丝温暖,“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家家户户都穷,那些东西都是他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长大要报恩”。
黄久生说,三四十年过去了,但帮过他的人的名字,甚至走路的样子、当时的容貌他都记在脑子里,常常想起,想着该怎样报答他们。
技术过硬,两项工程问鼎鲁班奖
“乡亲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我总想挣钱报答大家。”
1983年, 黄久生背上行囊,告别了乡亲,只身来到郑州。他踏实干、勤奋学,搬砖提灰总是注意放到师傅最顺手的地方,得空就向师傅请教,还买来与建筑相关的书籍自己学习。慢慢地,他从小工到组长、班长、队长,一直做到了中建七局第一建筑公司郑州分公司的项目经理,成为了建筑行业内一名技术过硬的行家里手。
他的“过硬”不仅体现在施工过程,也体现在使用的建筑材料上。 30多年来,黄久生的工地上使用的大沙,都是来自信阳河里的纯净沙,每方要180元,价格是市面上土泥沙的3倍。很多人劝黄久生,差价这么大,没必要非用信阳河沙。黄久生回答:“咱是乡下人,实诚人,咱还是靠诚信、诚实赢得别人的信任好,其他说啥都没用!”
1997年,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参与中建七局承建的新郑卷烟厂联合厂房(技改二期)主体部分工程施工。为了创出高质量工程,黄久生与技术人员组织并跟班作业,严格控制每道工序。一天,砼工班打的一根柱子有麻面,按施工规范虽说得过去,但黄久生坚决要求砸掉重打。这一举动深深教育了全体员工,大家严格按照工艺标准和施工规范认真工作,终于快速优质地完成了施工任务,使该工程荣获了1999年度国家最高质量奖——鲁班奖。
在中建七局承建的合肥市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施工中,工期紧、质量高、任务重,曾一度告急,中建七局调派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的黄久生前往增援。黄久生立即组织200多名熟练工人赶往合肥,经过4个月的艰苦奋战,圆满完成了氧化沟厌氧池的施工任务,该项工程被评为2000年度鲁班奖。
参与施工的工程有两项问鼎鲁班奖,他一下子成了劳务届的名人。从此,一块块硬骨头等着他去啃,一场场硬战等着他去打。在中建七局承建的河南光彩大厦工程的施工中,他再次大显身手,该工程一举摘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反哺乡亲,传递社会正能量
1986年春节,黄久生花2000多元钱买了衣服、鞋、核桃、大枣等拉了整整一车,全都送给了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乡亲们。从那以后,每逢过年过节,黄久生都要回晏岗村看望乡亲街邻。
随着反哺能力的增强,他又将自己的爱心扩展到了双柳树镇,1996年起,全镇700位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物、食品,还有现金。20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400多万元。 2008年,黄久生出资在双柳树镇建了一家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的生活费用除国家政策补贴负担一部分外,其余费用都是黄久生负责,包括养老送终。一有时间,他就回乡看望困难的老人,给老人买药治病、过生日,亲手给他们下厨做饭。他把多年来积蓄中的一大部分都用在了这些老人身上,被人誉为“700名老人共同的儿子”。常年受他资助的老人,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从小受过苦的黄久生,看不惯别人受苦。2016年年初,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也想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为施工的新郑具茨山精准扶贫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深知,大槐树村和柿树行村两个贫困村的520多户村民整体搬迁,人离开了贫瘠的土地后,致富项目和启动资金就成了大问题,尽管有小额贷款的支持,但尚未转变传统观念的农民对借贷依然顾虑重重。黄久生懂得乡亲们的心思,就在搬迁大会上,当260万元现金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主席台的时候,黄久生宣布每户资助5000元用于致富启动。
建党支部,做农民工“领头雁”
手下的农民工越来越多,黄久生开始计划给农民工培训各种技术,“用传、帮、带的形式,让大家都吃上技术饭”,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了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实现了“培训一个、脱贫一家、带动一片”,带出了一支技术强、本领高、善打硬仗的队伍。
2004年春天,在潢川县委及双柳树镇党委的支持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成为一万多名潢川农民工在郑州的职工之家,黄久生被任命为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双柳树镇的农民工党员回到了“娘家”,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有建筑工人、保安员、保洁员、驾驶员。该支部现有2个党小组,10多个“流动党员之家”,每年都有1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平均每年吸收新党员2名至3名。
黄久生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开展党员活动。每逢党的重要会议、决策及重大节日时,他先用手机短信把学习的内容群发给每个党员,然后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再由这些党员向各自施工工地上的农民工们进行传达。 10多年来,在黄久生的带领下,农民工党支部的作用被充分发挥, 仅讨薪一项,就为上千农民工讨回3000多万元。这个基层党组织,不仅成为流动党员的“家园”,更成为农民工心中的“灯塔”。
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久生激动地说,作为一名基层农民工党员,能先后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一切离不开家乡父老乡情的养育之恩,更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富民好政策,是多年来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才使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
黄久生表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不仅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更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今后,继续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入党誓言,继续以支部为“桥梁”,充分发挥党员“领头雁”的作用,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默默地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继续努力,带动更多农民工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