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花伞舞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清朝,繁荣于当今。花伞舞也叫“刘二姐赶会”。据传境内有户刘姓人家,家中一母二女,大姐出阁后,次女与母相依为命。母每有事外出,总嘱二女紧守闺房,致使二女一十八载未出门一游。这年春宵,闻庙会花灯甚多,二姐一心要逛庙会,其母思想封建,再三劝阻,二姐执意要去,无奈,母只得亲领二姐赶会。二姐天生丽质,稍事梳洗便风姿迷人,母疼爱女儿,特备雨伞一把,一防骄阳照晒,二防天变雨淋。在赶庙会途中,引得不少人的青睐,二姐为避人窥视,撑伞遮之,岂知赶会者甚多,怎奈遮之不及,加之她对人情世故不懂,闹出不少笑话。由此引出歇后语:“刘二姐打伞——赶会。”

后来,艺人们又以此情节编演了三人歌舞“刘二姐赶会”。此舞多以三人表演,由小旦打伞,丑汉、丑婆相随。舞步用垫步、搓步、碎步、错步、十字步。动作有扛伞、打伞、转伞、甩手帕、挽花、风摆柳、望月、拍肩、甩肩、抖扇等。音乐也用“踩八板”,唱腔选自民间小调《十把扇子》《玉美郎》《白牡丹》《垂金扇》等,用丝竹弹拨等乐器伴奏。情节有说有唱,诙谐风趣。

商城花伞舞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鄂豫皖接壤一带。河南信阳地区、湖北黄冈地区、安徽六安地区皆有所见。清末以后,东经安徽金寨,北经固始,南经新县、麻城,西经光山、潢川辐射流传,遍布鄂豫皖三省接壤地带。

民间舞蹈《花伞舞》经过中央歌舞团改编,曾获得维也纳国际青年联欢节银奖;20世纪60年代,经专业文化工作者整理,花伞舞成为活跃在舞台上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据信阳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