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的传统戏曲“地灯戏”为信阳特有的民间戏曲。流行于潢川、商城、新县、固始、息县、罗山、淮滨等县;“地灯”近似“二人台”,其表演形式简单,艺人演唱,众人帮腔,曲调具有浓厚的当地民歌风味。

“地灯”属于戏曲类民间歌舞,严格地说是“歌舞小戏”。我国的“歌舞小戏”在汉代就已出现,南北朝时的乐舞节目《踏摇娘》和“地灯”十分相似,同是一丑一旦两角色,又说又唱,演唱内容也同样是“丑化的丈夫受欺的妻”,有帮腔和声,有故事情节,而且表现的又是两个不同的任务。二者如此相似,绝非偶然。隋唐时,民间歌舞兴盛,民间歌舞小戏丰富。唐代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的信阳地区大部分属于光州(今潢川县)。美丽富饶、文化传统悠久的光州,产生并形成“地灯”这样的歌舞小戏是非常自然的。

从汉唐至明清,信阳民间歌舞在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但“地灯”至今并未消亡。这是因为古老的“地灯”属民间“下里巴”艺术品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所以延续至今。但“地灯”也在变化发展,一个分支向民间舞队发展,成为群舞形式的《花鼓灯》舞蹈;另一个分支向戏曲发展,东部为《花鼓灯戏》(亦称《嗨子戏》),西部为《花鼓戏》。“地灯”随着戏曲的兴盛发展起来,而且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地灯”的艺术特点是唱词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行当分生、旦、净、丑。由于“地灯”演出的服装道具简单,又因它的演出活动多与“地灯”相连结,白天和傍晚玩“花会”(玩灯)晚上演“地灯”戏,当地群众又有叫“灯戏”的,由于“地灯”生活气息浓郁,表演形式活泼,唱腔音乐朴实优美,加之唱、白用乡土语言,更加具有浓厚的大别山地区特色,因而为群众所喜爱。

“地灯”在信阳的流传历史已有三百多年。“地灯”有传统剧目二百多出,大都是传奇剧本,以生、旦的悲欢离合为主的“二小戏”后来以“三小戏”为主。千斤“地灯”戏班近年来活跃在新县及周边县市城乡,深深当地群众喜爱。千斤“地灯”班不但传承了地灯这门古老的艺术,而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用传统地灯的曲牌,加入新词,歌唱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是活跃在当地的一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间文艺团体。(据信阳市群众艺术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