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生
帮农户喷洒农药,仅仅靠电力驱动,遥控指挥,一台无人机就可以完成数十人的工作量。没想到创办全市首家注册生产民用无人机工厂的,竟然是潢川县一位回乡创业的小伙儿。
半路出家
他坚信科技创新出生产力
1976年出生的骆永海,家在潢川县付店镇周洼村。1998年大学毕业后,他像当时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梦想去了南方闯荡。最初他进了东莞的一家台资灯具厂。“不分昼夜的劳作,结果却是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骆永海说,三个月后他辞掉了工作到了深圳。然而事与愿违,到深圳后才发现当地人才济济,求职中屡屡受挫。面对现实,他不得不降低求职标准,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从公司的保安逐步成长为部门经理。
2013年,在一次回家探亲的时候,他发现农村有了很大的变化,到处是集中的村落,连片的土地。通过详细的了解调查,当下大多数年轻人都涌入城市打工,村里的劳动力十分紧缺,像喷洒农药这种工作大多由留守老人承担,工作量巨大且非常劳累,结合自己在南方的经历,让骆永海看到了创业的方向。“何不利用无人机集中喷洒农药开展植保服务。”有了想法,骆永海没有犹豫,立即付诸实施,从事无人机植保的开发、推广和服务工作。
创业之初,骆永海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就是技术问题。”骆永海感慨地说,“只有科技,才能站稳脚跟。”他重金买断南方一家无人机公司技术,高薪聘请原班研发团队,并且提供一切研发的条件和便利。在大家的努力下,公司的植保无人机技术已达到领先水平,目前已申报专利2项。
回归农村
他想为农业发展出份力
说起无人机,骆永海劲头很足,“别看它个头小,它的功能可不小。这种飞机能装载15公斤农药,每分钟能均匀喷洒2亩地的农作物。它的效率是人工的60倍,每天可施药600亩地。使用植保无人机作业,除了节省人力、节约时间,另外,农民可以减少与农药接触的时间,中毒的机会也降低不少。”
凭着那股年轻不服输的精神,为了让用户便于操作,骆永海还编写了用户教程,免费培训,让无人机操作实现了流程化。辛勤的付出,回报自然会有。公司投入生产以来,骆永海带领他的团队每年可生产500多架无人机,每年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50多万亩。
“选择回归农村、回归农业,是因为我们觉得农村大有作为,我们要利用现代技术当新型农民。”提到未来的发展,骆永海信心满满。“集约化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型农庄式农业指日可待,机械化运作会变得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