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活动的本报小记者在天伦广场上合影留念。本报记者 杨长喜 摄

信阳消息(记者 杨长喜)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籍,除了卖废品和扔掉,这些物品是不是就没用了呢?不是的。4日上午,本报组织部分小记者在天伦广场开展旧物交换活动,这些淡出孩子们视线的物品焕发出了新的价值。

上午9时许,旧物交换活动正式开始。小记者们迅速摆好摊,开始了与别的小记者的交易行为。记者留意到,小记者们拿出来交换的物品多属玩具、书、娃娃、手工品、小挂件等,也有台灯、小篮子等物件。

“这书多少钱一本?”“两元!”“能便宜点不?”小记者们迅速进入角色,开始了讨价还价。很快,交易达成。当然,换东西还是主要的,有用书换书的,有用书换钱包的,也有用饮料换玩具的……小记者们从交易中找到了很多的快乐。

小小市场也有商机。如杨舒婕小记者用珠子等材料手工制作了各色的玫瑰,因为制作精美,又每件只卖一元,她的10多件手工品很快被抢购一空。然后,有小记者转手就以两元的价格卖出去了,有的小记者还从中挣到了钱。

“妈妈,我想买那个地球仪,5元钱,您看可以不?”这边,有小记者向妈妈征求意见了。“你自己看吧,跟对方谈谈价。”这边,妈妈并不发表意见,鼓励孩子自主决定事情。在场的许多家长也都与这位妈妈一样,选择了旁观,实在不行才给指点下,让孩子得到充分锻炼。

有买卖,有交换,就有质量问题。这不,这边一名小记者拿着已经到手的发卡回来找原主,说这发卡裂了。可是,原主说这发卡从家里拿的时候还是好好的。这下,俩人争执起来了。怎么办呢?还得工作人员调解。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本次旧物交换,主要目的是锻炼大家的交际能力和营销能力,而不是真的让大家挣多少钱,换取多少东西,这些小东西的价值不是主要的,它们所起的作用才是主要的。听了这话,俩小记者立即达成一致意见:不再计较原因在谁了,俩人一起去找别的小记者继续换东西。

临近上午11时,小记者们基本上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要问收获,大家意见虽然略有不同,但大多数小记者觉得很有意思,很锻炼人。卖了一上午,与其他小记者换了好几本书,卖出去了10多本书,总计收款24元钱的陈俊东小记者觉得,这样的交易挺有意思的,总体来说收获的东西远大于24元钱的价值。

家长们则在本报的微信群里不断点赞,称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想让孩子多多参加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