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曾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所谓“文如其人”,杨绛先生本人也如一道清茶。不论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还是“最坚韧的母亲”“ 最豁达的老人”,杨绛先生人生跌宕起伏,苦难不断,但她的文字坚韧达观,处事平实淡定,她在文学之外,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智慧。

最才的女

杨绛,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她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17岁时,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只得转投东吴大学。后来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她去了清华当借读生。求学清华时,爱好文学的杨绛开始创作,受到任课教师朱自清的欣赏。

钱钟书在牛津大学攻读时,杨绛本打算进女子学院研修文学,但名额已满,要入学只能改修历史。她于是决定不入学院,而在牛津自修西方文学。杨绛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1953年,杨绛任北大文学研究所、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又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最贤的妻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旬。白天负责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在此期间,钱钟书写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评论著作《管锥篇》,而杨绛也完成了译著——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钱钟书的母亲曾感慨,这位儿媳是“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最坚韧的母亲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病榻前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怎样的一种剧痛!杨绛怕钱钟书受不了打击,不敢直接告诉他,花了十天时间,才将女儿的死讯一点一点地渗透给钱钟书。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

当年已近90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她把钱钟书的遗著整理出版,并把自己百岁人生的思考也付诸纸上,笔耕不辍,更让人动容的是,以柔韧、温暖的笔触“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她会喃喃自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她还说,“但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最豁达的老人

晚年,孤身一人的杨绛笔耕不辍。2003年,《我们仨》出版,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时隔4年,96岁高龄的她又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价值和灵魂去向,再一次扣中无数人心弦。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杨绛与钱钟书一样,出了名的不喜过生日,九十岁寿辰时,她就为逃避打扰,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日“避寿”。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