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晚报社小记者 市六高 一(4)班 付炜

梁实秋先生说:“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具体体现在闹饥荒时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活安定时也不愿出门看世界,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山川形胜,说白了,不过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

他老人家的观点,放在过去尚可,到了如今恐怕难有几人苟同。起码在我小时候,一听老师宣布某月某日将春游秋游时,全班无不欢呼雀跃。刚开始出游时,总带着很多吃的一点钱,最后发现实在是自找麻烦,平日再美味的食物在旅途中也会因沿途所见所闻而相形见绌。再者,大可不必手里有几两碎银就惴惴不安,往后出门游玩,除必要携带的物品之外,背包里时常空荡荡的。也因此免去许多不堪重负之苦,游玩时能更加随心随意。

曾经风靡一时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给旅行加上了文艺的冠冕,挂在签名上都顿时觉得文艺范儿十足。其实不过说说而已,之后依然泰山不移地坐在电脑旁打游戏,寸步不离家门,更别说去哪儿看世界了。

近两年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但请注意,是旅游而非旅行。二者可是有些天大的区别。旅游是走马观花式的,拍张照片发到朋友圈证明自己来过这个地方就没了,一些细枝末节全然不记得了,美感全无。旅行所注重的是心灵的栖居,是在快速变迁的生活里寻求慢下来的良方。懂得旅行的人,并不是非要去名山大川,孤山野岭也有乐趣所在,没有闪光灯和快门,只有一双眼睛一颗心,静静品味着一簇野花的姿态,一棵老树的情感。这意境,相比那些人们蜂拥而至结果发

所谓的山不过是人山,所谓的海不过是人海的名胜景点,旅行才是真正的享受,最起码是跟着感觉走,而不是跟着人群走。

曾看过一篇文章,名叫《你需要的是信仰,不是西藏》文章极力吐槽当今的“旅行”热,一些小资文艺青年,动不动就踏上“朝圣”之路,一路上狂发自拍加鸡汤,仿佛一路向西就能悟到人生真谛一般。一人发尚好,一群人扎堆去,鸡汤本来在碗里,抢着抢着就泼到了地上。去的人多也就算了,起码拉动下当地GDP啊,回来后也可以自豪地说自己援藏建设去了。但可惜的是,那些精力过剩的青年,大多崇尚流浪式的穷游,一路风尘朴朴,满脸沧桑岁月,再写篇介绍当地人文风情的流水账,就这样,又一位游记作家华丽丽诞生了。如果旅行的意义就在如此的话,可见旅行并没有意义。

高中时,人人都想做麦霸,在寝室引吭高歌,在教室独自低吟。一日,同桌向我伸来一只耳机,神情陶醉地说:“听,我女神的歌。”我俩趴在堆起的高高“壁垒”后,无视老师在上面吐沫横飞,完全沉溺到了歌声里。事后,我问同桌那是谁的歌,答曰:陈绮贞《旅行的意义》。回家后,我立刻单曲循环一百遍,越听越伤怀,越听越感慨。刚开始喜欢开头那句“你见过许多美景,你见过许多美女,你迷失在了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觉得这句特别有格调,听多了又喜欢上了最后一句“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

的确,旅行的意义不在追寻,而在失去。失去后仍不忘初心,日后回忆起来,那些克制住的暗涌和波澜,才是真正的成长。(指导老师: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