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槚山乡巷口山村,有一个“追着还债”的九旬老人叫刘发生,一句“不把钱还上我入土都不会心安”,演绎出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恩与信”的故事。早在1942年至1945年间,因为生活困难,他陆陆续续向9户乡邻借钱借物,以维持生计。当年的滴水之恩,老人一笔笔记在心头。近几年,老人陆续把70多年前欠下的旧债一笔笔还清。由于当年的债主已离世,他便把钱还给债主的儿孙辈。为了还债,90多岁的刘发生甚至步行15公里,将钱送到对方手中。2015年12月,刘发生荣登“中国好人榜”。
刘发生每次登门还债时,债主后辈们都是一脸茫然,待他讲清事情原委后,债主后辈们中没有一个愿意收他钱的。无奈之下,老人只好请周边的邻里作证,将钱硬塞到这些债主后辈手中,表示自己已经还清债。
刘发生当年向邻里借的主要是谷子和棉花,多为物品,仅有12个银元为货币。然而,当时的物价水平已经难以参考,时隔半个多世纪,这些债怎么还?
刘发生说,他都是以现金的方式还债,为此,他想了个“等价兑现”的办法。
“当年1个银元能买70斤谷子,12个就是840斤。”他说,目前100斤谷子的收购价为120多元,840斤谷子就是1000元左右,考虑到时间比较久,他还加上了一倍利息。
至于棉花,当年一斤棉花大概能换10斤谷子,40斤棉花就能换400斤谷子,即500元左右,加上一倍利息,则要归还1000元。
刘发生说,还这8笔债花了好几千元,他自认为这种办法还算公平,并跟对方解释清楚了。他说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心安。(据中国文明网)